清代珠江沿江城市空间分布及特征
02-13 次遇见摘要:珠江是中国第三大江河,珠江流域也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城市兴起甚早。宋以前,珠江水系城市由于受自然地理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相比黄河水系、长江水系城市发展滞后。清代,珠江城市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城市数量增多,城市空间分布奠定了现当代珠江城市空间分布的基本格局。近水筑城是普遍现象,但珠江城市的近水性与黄河水系有一定区别,珠江水系河道至明清已经基本稳定,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因而相比黄河水系城市,珠江水系城市更具有近水性,临江城市和近水城市数量相对较多。珠江水系与其他水系不同,是复合型水系,共有三条干流和若干支流,每条干流的自然地理环境都不同,故而城市分布也不同;另外,每条干流不同江段的自然地理环境不同,城市分布也有很大差异。本文通过对相关地志资料的梳理,考察分析了清代珠江各段沿江城市的分布及特征。
水是生命之源,而河流则是城市之母,历史上所有城市的兴起与发展无不与河流有着直接关系,依河筑城是世界城市发展的普遍规律。珠江流域作为中国第三大江河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孕育了早期的文明和城市。珠江发源于云南省乌蒙山系,自西向东流经云南、贵州、广西、湖南、江西、广东6省,分8个入海口注入南海,是中国境内河流长度排名第三的大江,其流量仅次于长江,是黄河流量的7倍;其流域面积在中国境内大约44万多平方公里。但由于受珠江流域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历史、政治与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珠江流域城市发展极不平衡,宋以前,珠江沿江城市与中原地区城市相比,发展相对迟缓,除珠江下游外,珠江中上游地区的城市数量相对较少,规模较小。南宋以后,随着北方人口南迁,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南北交通改善,珠江流域得到较大开发,沿江城市相继兴起和发展。清代是珠江流域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清中期,珠江流域城市由于商品经济发展,交通条件改善,出现较大发展,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城市数量增多,城市规模扩大,尤其是珠江中上游城市增加较多,城市空间分布由此发生较大变化。但珠江与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不同,是一个复合型水系,主要有三大干流,即自西向东的西江,自北向南的北江和东江。珠江三大干流分别发源于不同的山区,河流走向不尽相同,在地理上自成一体,各有若干支流,最终汇合于珠江三角洲,分多个出海口流入南海。此外,珠江的支流甚多,共有大小河流774条,其独特的地理格局对于沿江城市分布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因而珠江城市的分布既与中国其他大江大河城市分布有着共性,也有很大的差异性。清代珠江水系城市出现较大发展,奠定了现当代珠江水系城市分布的基本格局。由于清代珠江水系三大干流城市的发展和分布受自然环境、地形条件、交通区位、政治条件、区域经济腹地及历史因子等多重影响,各有差异,分布极不平衡,故而研究珠江水系沿江城市的分布除了对其进行总体考察以外,还需要分水系来进行分别研究。
一、清代珠江水系城市距离河流的位置与关系
珠江水系三大干流的上、中游河道均蜿蜒穿流于峡谷山地之中,由于珠江流经地区的地质条件较好,河道形成发育一直比较稳定;下游河道在历经不断演变之后,至明代趋于稳定,三角洲平原也基本定型,清代以后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河流改道现象,总体河道都较稳定。因而清代珠江水系城市城址并无因河道改变而发生变化的现象,城市的近河性特征较为明显,大致可以分为临江及近江两大类型。笔者根据《大清一统志》对珠江水系各级城市距离河流的位置进行了统计(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除外[5]),原则上以城市靠近干流的距离为准,无与干流位置的记载则以距离支流位置为准,只有18个城市的距河距离没有明确记载。
……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