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西洋贡品考略
02-13 次遇见清宫西洋贡品是清代中西交往的重要见证,是17—19世纪中西政治文化交流过程中具有特殊价值的历史珍存。西洋贡品不仅反映了清宫生活的一个侧面,也折射出清朝皇帝对西方的认知与态度。厘清清宫西洋贡品的历史脉络和基本状况,对全面了解清代近三百年间中国与世界的交往,对充分认识明清时期丝绸之路的延续与铺展,都是有一定助益的。需要说明的是,在清代档案文献中习惯性所称的西洋贡品,实际上很大一部分是中西正常交往中的礼品和定制采办的西洋物品,为转引论述方便,本文仍沿袭统称贡品。
一 清宫西洋贡品的来源
在明清时期,常用西洋一词泛指西方国家。本文所言西洋贡品,主要是指欧洲国家转送到清朝皇宫的各色器物。大致说来,西洋贡品进入清宫的主要渠道,有西洋各国使臣的进贡,还有西洋传教士的进献,也有广州地方大员的采办。
(一)西洋各国使臣的进贡
清朝初年,曾一度实行海禁政策,而此时的欧洲则已进入海权时代。为了开拓中国市场,追逐商业利润,荷兰、葡萄牙、瑞典、英国等欧洲国家相继东来,不断派遣使臣来到清朝。大批西洋方物由此带进清宫,成为清朝皇帝观赏和享用的特殊物件。
荷兰是最早积极与清廷建立联系的西方国家,顺治十年(1653),荷兰巴达维亚总督就派遣使臣斯克德“至广东请贡,兼请贸易”,但因使臣没有携带表文和贡物,与朝贡制度不符,“巡抚具奏,经部议驳”。① 初次请贡遭拒,使荷兰人对清朝的朝贡制度有了具体的了解。两年后,荷兰巴达维亚总督再度遣派使臣来华,这次按着清朝的定制,专门备有表文和诸多贡物。经广东巡抚奏请,清廷准其赴京朝觐。据记载,顺治十二年荷兰使团携带的贡物种类繁多,包括以荷兰国王名义进献的方物和使臣自己进献的方物两部分。其中,进呈皇帝的方物有:镶金铁甲、镀金马鞍、镶银剑、鸟铳、铳药袋、镶银千里镜、玻璃镜、八角大镜、珊瑚、珊瑚珠、琥珀、琥珀珠、哆啰绒、哔叽缎、西洋布花被面、大毡、毛缨、丁香、番木蔻、五色番花、桂皮、檀香,共22种。进呈皇后的方物有:玻璃镜、玳瑁匣、玻璃匣、乌木饰人物匣、珊瑚珠、琥珀珠、琥珀、哆啰绒、哔叽缎、西洋布、百倭缎、花毡花被面、玻璃杯、花石盒、白石画、蔷薇露,共16种。清朝统一台湾,开放海禁之后,荷兰使臣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再度入贡。康熙帝对荷兰的贡物也做了明确规定,“令贡珊瑚、琥珀、哆啰绒、织金毯、哔叽缎、自鸣钟、镜、马、丁香、冰片、鸟枪、火石,余均免贡”。①
葡萄牙也是较早和清朝建立联系的国家,康熙朝便送贡物进京。据《大清会典事例》记载,康熙九年七月,葡萄牙使臣抵京,向清廷进献的物品有:国王画像、金刚石饰金剑、金珀书箱、珊瑚树、珊瑚珠、琥珀珠、迦南香、哆啰绒、象牙、犀角、乳香、苏合油、丁香、金银乳香、花露、花幔、花毡,共17种。雍正四年(1726)十一月,“西洋博尔都噶尔国王若望,遣使麦德乐等,具表庆贺,恭请圣安”。② 这次葡萄牙进献的方物有:大珊瑚珠、宝石素珠、金珐琅盒、金镶咖什伦瓶、蜜蜡盒、玛瑙盒、银镶咖什伦盒、蓝石盒、银镀金镶玳瑁盒、银镀金镶云母盒、各品药露五十瓶、金丝缎、金银丝缎、金花缎、洋缎、大红羽缎、大红哆哆呢、洋制银柄武器、洋刀、长剑、短剑、镀银花火器、自来火长枪、鼻烟、葛巴依瓦油、僧多默巴而撒木油、璧露巴尔撒木油、伯肋西巴尔撒木油、各品衣香、巴斯第里葡萄红露酒、葡萄黄露酒、白葡萄酒、红葡萄酒、喀什伦各色珐琅、乌木镶青石桌面、镶黄石桌面、乌木镶各色石花条桌、织成远视画,共41种。
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迫切需要打开海外市场,这促使英国加紧谋求向东方大国中国倾销商品,于是英国贡品便随之而来。乾隆五十八年(1793),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特派马戛尔尼率使团访华,以为乾隆帝的83岁生日贺寿为名,在避暑山庄觐见了乾隆帝,并向清廷提出了一系列扩大通商的请求。英国使臣马戛尔尼携带了一大批贡品,包括:天文地理音乐大表、地理运转全架、天球、地球、探气架子、运动气法西瓜炮、铜炮、椅子、火镜、玻璃灯、印图、丝毛金线毯、大毡毯、马鞍、凉暖车、成对相连枪、自来火金镶枪、自来火银镶枪、自来火小枪、小火枪、大火枪、钢刀、巧益架子、西洋船样、千里眼、各色哆罗呢、羽纱,共29种。
此外,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俄罗斯彼得大帝等诸多西方君主也曾先后遣派使臣来华,分别带有各色礼品。这些各式各样的西洋贡品,成为历史上中西国家间交往的重要凭证。
……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