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天山地区青铜时代遗存新类型
02-13 次遇见内容提要:欧亚草原青铜时代的社会和文化联系是近年来欧亚考古学研究领域的热点,关于安德罗诺沃文化或安德罗诺沃文化共同体的讨论是其中主要议题。新疆阿敦乔鲁等遗存的发掘证实,中国在西天山地区存在一个与欧亚草原安德罗诺沃文化共同体相关联的文化类型的集中区域。该遗址保存完好,对于深入研究和辨析安德罗诺沃文化共同体内涵,尤其是探讨西天山地区复杂社会等方面具有巨大潜力。阿敦乔鲁遗址的出土材料和一系列新的碳十四测年数据对目前学界认识的安德罗诺沃文化东进模式提出了挑战,需要研究者重新考虑旧有的年代序列和迁移理论。
欧亚草原青铜时代迁移和半迁移的社会群体有着广泛联系,多样性在他们的物质文化、建筑、埋葬仪式等方面都有所体现。经过20世纪的大量发掘和调查,目前欧亚草原从伏尔加河到西伯利亚区域遗址和墓葬的初步研究已较为完善。研究者对该地区考古遗址年代的确定主要基于陶器和其他物质遗存的相对年代序列,绝对年代的讨论起于本世纪初,同时展开的文化分区研究主要基于相对年代的断定。文化的分布范围和明显的区域差异所产生的最重要分歧就是安德罗诺沃文化的内涵问题,因其多样性的文化内涵,安德罗诺沃文化被研究者称为“文化共同体”或“文化实体”。近二十年来,更多的研究者通过新技术、新方法以及对基础材料的多样分析,试图重新解释“安德罗诺沃”这一庞大的“共同体”的文化内涵。
与安德罗诺沃文化相关的遗址的分布已超出了欧亚草原,进入中国西天山及其周边的广大地区。研究者通过金属制品的分布,甚至认为其影响力已进一步扩大到新疆内部,[8]甚至远达东北亚地区。但直到近些年,对中国新疆地区安德罗诺沃相关遗址(图版一)的认识仍被建立在依赖于游牧而发生的人口东迁运动末期的定式所束缚,[9]这已经制约了对此类遗存的研究。
近年来,新的研究浪潮在年代序列和社会经济两方面对这一观点提出了质疑。中国新疆地区,以西天山为中心的一些新的遗址的发现也显示与以往全然不同的新材料和新证据,如新疆博尔塔拉河谷地区的阿敦乔鲁遗址(图版二),其他的相关遗址还发现于伊犁河谷及帕米尔等地,沿天山甚至向东更远处分布。
……
(作者单位:丛德新、贾笑冰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贾伟明、艾莉森·贝茨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葆拉·都曼尼 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