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专家与苏联核计划(1945—1956)
02-13 次遇见战后,有三百多名德国专家参与了苏联核计划的基础性工作,并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虽然国内外学者研究苏联核计划的成果相当可观,却很少直接论及德国专家在苏联核计划中的作用问题。中国学者的研究大多关注于苏联核计划的成功因素、核原料的提取、核反应堆、国外核情报、原子弹的研制、核工业体系的创建和发展等,很少涉及德国专家问题,只有个别学者在相关的研究成果中简略地提到德国专家的情况。美国学者对这个问题研究成果非常少,我们只检索到克劳伦斯·拉斯比的著作。他认为“被俘的德国专家制造了苏联原子弹”,有意贬低苏联科学家的作用。德国专家马克斯·施坦贝克回忆同行们在苏联核计划中的贡献时指出:“我们在核课题的研究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我们的工作从来都没有超出开发核能,并清楚地解释其由和平使用转向军事应用这个范围。”上述评价过于笼统,或以偏概全,未能充分地评价德国专家在苏联核计划中的作用。在俄罗斯学界,一部分学者否定或贬低德国专家的贡献,例如,Б.М.伊美尔扬诺夫和В.С.加夫里琴科认为:“苏联核物理领域人才辈出,德国学者的作用无足轻重。”Ф.Г.列谢特尼科夫院士认为:“铀浓缩领域的成就是苏联学者的功劳。苏联政府给德国人如此高的荣誉和奖励是一种政治补偿行为。”另一部分学者肯定德国专家的作用。例如,帕维尔·欧尼可夫认为:“必须承认德国专家的贡献,他们的工作加速了苏联核计划。”В.С.古帕列夫也认为:“德国专家在原子弹制造过程中未发挥决定性作用,但是在核工业建设中功不可没。”А.К.克鲁格罗夫认为:“В.Н.里尔是唯一获得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的德国科学家,里尔同库尔恰托夫、泽利多维奇为苏联核弹之父。”Б.Ф.格拉莫夫、О.Д.卡扎奇科夫斯基、М.Ф.特拉扬诺夫认为:“B实验室的德国专家有利于物理动力研究所提升科研水平。”上述成果都是间接涉及德国专家与苏联核计划的,直接阐述该问题的是В.Н.库茨涅佐夫的专著《苏联核计划中的德国人》,该书肯定了“德国专家在铀和钚浓缩方法研究方面做出了实质性贡献”。但是,该书存在内容与题目不符和没有充分利用现有档案的缺陷。书中第一部分介绍核情报的作用与德国人无关;第二部分标题是“德国专家的科研工作”,内容却是苏联招募德国专家的过程;第三部分是该书的重点,漏用最能说明问题的部分关键档案,未能充分揭示德国专家在苏联核计划中的贡献。
1998—2010年俄罗斯联邦核能部陆续解密并出版了12册《苏联核计划:文献资料》档案集,我们从中梳理出共90份关于德国专家参与苏联核计划的原始档案,涉及苏联政府对德国专家招募、使用、奖励以及德国专家工作状况汇报等内容,其中59份文件为直接相关,31份文件为间接相关,尤其是苏联部长会议决议和Б.Л.万尼科夫、А.П.扎维尼亚金给Л.П.贝利亚的工作报告共4份文件,非常重要。这些文件显示,苏联政府对德国专家团队和个人的业务能力以及具体贡献都作出了详细和肯定的评价。正是这些档案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解读德国专家与苏联核计划的基础。我们按照苏联政府如何招募和利用德国专家、德国专家在苏联核计划中的具体作为、如何认识德国专家在苏联核计划中发挥的作用这个思路来撰写本文,不足之处,望方家指正。
一 德国专家参与苏联核计划的缘起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德国专家在核物理领域的研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已经具备解决原子弹研制问题的能力,客观上为日后参加苏联核计划一展雄才创造了条件。
1.德国专家拥有雄厚的核研究基础
德国在世界核物理领域一度遥遥领先。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德国涌现出一批享誉世界的核物理学家,如М.К.普朗克、В.К.海森堡、哈恩·奥托、Ф.В.施特拉斯曼、В.В.博特、Г.Л.赫茨、盖拉赫·瓦尔特等。这些核物理学家的重大发现和理论创新引领了世界铀研究的发展方向。М.К.普朗克是量子理论的创造者。哈恩·奥托、Ф.В.施特拉斯曼等人发现了铀裂变会伴生巨大能量。这些创新和发现成为世界铀问题研究发展的推动力。В.К.海森堡、盖拉赫·瓦尔特、迪布纳·库尔特一起领导了德国的铀能利用工作,他们的核物理实验室以设备精良著称于世,在提炼金属铀、分离铀同位素、生产重水和相关机器制造等领域进行了非常有价值的探索。德国奥尔股份公司Н.В.里尔博士领导的研究所,明确了金属铀的提取过程,提炼了6~10吨纯金属铀,证实了将核能应用到实践领域的可能性。从1931年Г.Л.赫茨成功分离同位素氖开始,德国专家陆续弄清了获取爆炸物钚-239和铀-235的物理流程;以加泰克·保罗为首的专家在德国汉堡和比特菲尔德研究用蒸馏和同位素交换方法获取重水,还有部分德国专家在挪威尝试用电解方法获得0.5~2吨重水;电子显微镜方面的著名专家М.Ф.阿尔登设计的电子显微镜在性能上无论是欧洲还是美国都无法超越。Г.Р.德佩尔教授在莱比锡研究了利用重水和金属铀的铀机器结构。德国专家们还制造了分离铀-235和铀-238的超速离心机和核溜槽。
德国在人才储备、技术条件、研究成果方面具备了研制原子弹的必要条件,但是直到战败,德国专家仍没有取得实质性成果。究其原因就是德国政府不了解核能可为战争服务,对原子弹研制工作不够重视,所用非人。起初,德国政府委托舒曼·埃里希和В.Г.伊绍领导核研究问题。由于专业限制,这两位专家更倾向于研究怎样将核能作为喷气式飞机、导弹、潜水艇的动力。直到1944年德国才将原子弹的研制工作列入工作计划,但为时已晚。德国对萨克森铀矿区只进行了勘探却没有开采,主要依靠掠夺比利时和捷克斯洛伐克的铀产地来满足对原材料的需求。德国每年从捷克斯洛伐克的乔基姆斯塔尔获得3~4吨金属铀。没有自己的铀产地就无法获得足够的铀原材料,也就无法建设生产分离铀同位素机器的企业,尤其无法将提取铀-235和钚-239的工作扩大到工业规模,原子弹的研制工作自然无法取得应有的进展。加之战争后期德国城市被盟军轰炸,科研机构多次被疏散各地,德国专家的工作停滞不前。盟军进入德国本土后,德国专家及其研究成果全部被战胜国收入囊中。
2.苏联核计划面临人才匮乏的窘境
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的原子核物理研究被迫中断,铀研究机构被迫疏散,科研人员大多被调往前线或者从事国防课题研究,为战争胜利服务。据苏联中央统计局的报告显示:“截至1945年3月苏联共有物理学家4212人,其中在大学和技校任教的有1742人,占41%;在行政机关工作的210人,占5%;在科研院所任职的938人,占22%;在工业企业中工作的871人,占21%;其他451人分布在各人民委员会和中央机关中,占11%。”1942年9月28日,苏联国防委员会发布了《关于组织铀工作的命令》,标志着苏联核计划正式启动。根据这个命令,苏联科学院组建了核能利用问题研究中心,即可以与美国莫斯—阿拉莫斯实验室齐名的2号实验室。1943年3月10日,И.В.库尔恰托夫被任命为苏联科学院2号实验室主任。上任伊始,И.В.库尔恰托夫就认识到苏联核专家过于分散,难以形成合力,成为苏联核计划顺利实施的重大障碍,因此多次上书分管铀工作的苏联人民委员会副主席М.Г.别尔乌辛,痛陈其中利害。相较而言,苏联“科研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铀问题研究的物质技术装备远远落后于英国、美国和德国”,导致铀问题研究工作无法突破瓶颈。1944年2号实验室承担了117项工作,其中86项工作没有任何结果。1944年9月,И.В.库尔恰托夫向Л.П.贝利亚提交了《关于铀问题方面的工作不能令人满意的状态的报告》。该报告指出:“尽管我们1943年和1944年在铀工作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工作状况依然完全不能令人满意,特别不能令人满意的就在于铀原料和分离问题。”苏联若要摆脱困局,需要投入专业技术水平更高的科研和技术力量,急需召集一流的科研骨干去研究它。И.В.库尔恰托夫请求整合科研力量,一方面“必须召集原来从事铀问题研究和对这项工作感兴趣的能够推动同位素分离领域工作的著名学者”;另一方面,“除现在从事铀问题研究的学者外,还要将符合要求的专家和团队纳入核研究工作中来”。于是,И.В.库尔恰托夫招募了Л.Д.朗道、П.Л.卡皮查、Ф.Ф.朗格等核物理学家参与2号实验室的工作。其中,Ф.Ф.朗格教授的经历非常特殊。他是德国人,1935年来到苏联工作,1937年2月成为苏联公民。在来苏联之前,Ф.Ф.朗格在柏林的科研机构工作,研究铀问题多年,是同位素分离新方法的探索者,曾在哈尔科夫物理技术研究所进行铀同位素分离实验。1942年苏联科学院乌拉尔分院的专家们认为,必须恢复Ф.Ф.朗格教授因战争而中断的研究同位素分离新方法的工作。自此,苏联开始利用德国侨民为核计划服务。1944年Ф.Ф.朗格的实验装置被移交给И.К.基科因负责的斯维尔德洛夫放电现象实验室,1945年5月Ф.Ф.朗格和实验室被转移到莫斯科继续工作。除Ф.Ф.朗格教授外,被И.В.库尔恰托夫招募的德国侨民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专家是Э.К.格林克。1945年3月22日,И.В.库尔恰托夫请求人民委员会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委员、内务人民委员Л.П.贝利亚准许苏联科学院镭研究所研究员德国人Э.К.格林克返回列宁格勒工作。当时苏联科学院镭研究所承担了2号实验室的部分工作。这个研究所化学家骨干成员是В.Г.赫洛平院士和他的4个学生。后来В.Г.赫洛平院士中风,4个学生一个过世、一个在部队,另一个学生Э.К.格林克是德国侨民,在政治上不受信任,没有同镭研究所一起被疏散到列宁格勒。И.В.库尔恰托夫请求Л.П.贝利亚将Э.К.格林克教授送到列宁格勒。В.Г.赫洛平院士愿意为Э.К.格林克的政治忠诚做担保。可见,在重新组建铀问题研究专家团队过程中,即使原来不被信任的德国侨民专家也被苏联政府招募其麾下,为苏联核计划贡献力量。但是,战争时期苏联招募德国侨民专家只是个别现象,而充分利用德国专家是在德国战败之后。
3.苏联作为战胜国获得利用德国专家的特权
核计划实施以来,苏联情报部门对英国、美国和德国的核研究展开了大规模的情报搜集工作。起初,苏联对德国核专家的认识非常模糊。由于苏德处于敌对状态,相对英美而言,苏联对德核情报的搜集略显滞后。1943年4月苏联内务人民委员会根据И.В.库尔恰托夫列出的问题清单,“开始在德国搜集从事铀原子能利用工作的个人和组织的情报”。1943年9月28日苏联情报部门为И.В.库尔恰托夫提供了一本介绍1942年德国物理学家及其工作方向的杂志。И.В.库尔恰托夫通过这本杂志,了解到德国在用热扩散方法分离铀同位素领域的研究水平非常高,与美国和英国不相上下。于是,И.В.库尔恰托夫列出了德国核专家名单,希望苏联谍报部门“能够获取德国铀研究领域的工作过程的情报”。截至1944年年底,苏联谍报机构仍然没有德国核问题研究状态的准确资料。“现有的情报是矛盾的,其中一部分情报显示德国人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而另一部分情报显示德国在现有的经济和军事状态下在这个领域没有可能进行重大的学术研究。只知道参加这项工作的学者,比如说В.К.海森堡、哈恩·奥托等。”
1945年5月4日,苏联科学院2号实验室研究员И.Н.戈洛温在维也纳获得德国核计划的重要信息,使苏联对德国核研究机构和德国核专家产生了清晰的认知。柏林凯撒·威廉学院的物理学分院是德国铀问题研究中心。著名的物理学家В.К.海森堡和博特·威廉是主要的科研负责人。哈恩·奥托在凯撒·威廉学院的化学学院从事铀问题研究。在В.К.海森堡和博特·威廉领导下,“凯撒·威廉学院收集了铀机器的各种方案”。随后,苏联对德国核专家进行查找和审问。1945年5月5日,И.В.库尔恰托夫给Л.П.贝利亚写信,指出:美国在铀-石墨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是利用了德国铀-重水领域的成果,必须派遣2号实验室科研人员去德国考察,“弄清楚德国的科研工作成果,运回铀-重水等物资,并审问从事铀研究的德国学者”。同时В.В.切尔内绍夫也致信Л.П.贝利亚,要求派遣苏联内务人民委员会科研人员和专家去柏林出差,“运回铀并通过被逮捕的从事铀和镭方面研究的德国专家,找到并逮捕从事铀工作的其他德国专家”。1945年5月8日,И.В.库尔恰托夫列出了35位可能参加德国铀工作的专家名单,要求对其进行审问,获取他们完成工作的资料。1945年5月9日,纳粹德国无条件投降。苏联占领了德国三分之一的领土,包括萨克森州和图林根、梅克伦堡省和西波美拉尼亚、勃兰登堡和东柏林。反法西斯同盟国在消除德国科技潜力方面达成了一致决议。苏联作为战胜国获得占领区内包括核专家在内的德国核遗产的所有权和处置权。大多数著名德国核专家早在苏联红军到达图林根之前被疏散了,“哈恩·奥托、В.К.海森堡、盖拉赫·瓦尔特、迪布纳·库尔特、博特·威廉等被疏散到德国西部和南部,落到美国和英国手中,只有少数德国专家被疏散到苏联占领区”。
苏联占领区的德国核专家人数虽少,但技艺精湛,经过审讯和筛选,其中大多数人通过签订劳动合同的方式被苏联政府招募,连同实验室的设备和资料一起被送往苏联。
二 苏联对德国核专家的招募
为了能够在短时间内充分利用德国核遗产,弥补苏联专家的技术不足,苏联政府采用“大棒+胡萝卜”的非常手段招募德国专家,使他们不可抗拒地选择与苏联政府合作。
1.苏联招募德国专家的手段
苏联政府为达到令德国专家至少在表面上“心甘情愿”地去苏联工作的目标,采用多管齐下的招募手段,迫使德国专家屈服。
第一,法律手段,切断德国专家后路。根据波茨坦会议精神,德国的非军事化和消除德国军事科技潜力是苏联驻德国的军事、行政、监督机构的重要目标。苏联驻德监督委员会和苏联驻德军事管制局等驻德机构通过发布法令、命令、指示等形式,“在占领区抓捕学术带头人,解除德国科研机构学术骨干和管理人员的职务,解散军事研究和学术机构,完全禁止任何带有军事特点的研究”。苏联作为战胜国拥有从德国工业和科技方面获得战争赔偿的合法权利。1945年5月到1946年秋苏联将占领区核研究机构的全部设施进行拆卸并运回了国内。仅1945年6月就有“7辆专列共380节车厢装载德国的设备和资料,运回苏联”。当时德国专家失去了继续工作的合法性,随时可能作为积极的纳粹分子或者战犯被投入监狱;即使免除了牢狱之灾,但失去了精良的实验设备和研究资料,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在走投无路之下,德国专家们不得不接受苏联政府抛来的橄榄枝,依附于胜利者,被迫在德国或者苏联领土上从事对苏联有利的工作。
1945年5月10日,В.А.马赫涅夫工作组向Л.П.贝利亚汇报在德国清查德国专家的工作成果时指出:“这个地区保留了一个私人实验室,是以М.Ф.阿尔登男爵的名字命名的,这个实验室的电子显微镜举世闻名,М.Ф.阿尔登向我提交了申请,他想跟俄国(即苏联。——引者注)物理学家一起合作并且愿意将研究所和自己交给苏联政府。”为了表现出德国学者和专家是“自愿”去苏联工作,В.А.马赫涅夫带回了М.Ф.阿尔登写给斯大林的信。М.Ф.阿尔登在信中表示:“我坚信,我非常乐意将我们和尚有工作能力的研究所同苏联重点科研机构合作。从今日起我们研究所和我本人接受苏联政府的命令。”1945年7月12日,莱比锡大学教授Г.Р.德佩尔写信给П.Л.卡皮查,也表达了对苏联政府的“好感”:“我坚信,每一个思想健全的德国人在政治上都倾向于俄罗斯(即苏联。下同。——引者注)。俄罗斯凭借自身优势能够对欧洲秩序产生真正的影响,美国在任何时候都会把德国视为对抗东方的桥头堡,俄罗斯会将改革后的德国视为欧洲力量的源泉,有意识地将欧洲联合成一个整体。因此,如果让德国人在俄罗斯和德国之间作出政治选择,而且在选择中政治信仰发挥了重大作用,那么他的决定应该是无条件地选择俄罗斯。”实际上,德国专家在信中对苏联政府表达的“忠心”,充满了辛酸和无奈。
第二,经济手段,解决德国专家的燃眉之急。德国投降后,苏联占领区经济陷入瘫痪状态。1945年8月—1946年5月,苏联驻德军事管制局局长朱可夫元帅顺势而为,发布命令,表示给愿意和苏联科研机构合作的德国专家发放工资和粮食。1945年8月4日朱可夫元帅发布第026号命令,即《关于开展将德国技术运用到苏联工业》,要求“最大限度地为德国科学骨干创造适宜的生活条件,安顿德国专家和学者,为他们的饮食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1945年8月10日朱可夫元帅发布了第028号命令——《关于为实验设计局和试验场的工作提供保障而分配津贴和口粮的命令》,对第026号命令进行了补充:“被招募到苏联设计局和科学实验室工作的德国专家们获得了750万马克和500份口粮。”1946年5月10日,朱可夫元帅又发布了第0010号命令,确定“为在德国苏联占领区各科研机构工作的专业技术水平极高的德国专家们发放2092份补助金”。这些津贴和粮食的发放,无疑缓解了德国专家饔飧不济的窘况。
第三,强制手段,确保被选中的德国专家抵苏。1945年5月15日,苏联国防委员会通过第8568号绝密决议,命令国防委员会委员Л.П.贝利亚将从事铀研究的研究所和工厂工作的德国专家派往苏联工作。1946年夏苏联通过了《关于自愿-强迫大多数德国科技专家到苏联工作的决议》。大多数德国专家都不愿意背井离乡去苏联工作,苏联内务部(1946年内务人民委员部改称内务部,其首脑内务人民委员改称内务部长)负责按照名单将德国专家分批次强制送往苏联。
2.苏联招募德国专家的渠道
苏联通过法律约束、经济福利和强制运送三种方式,签订劳动合同,从德国本土招募了部分德国专家。
为了清查和利用德国核遗产,1945年5月初苏联派遣以国防委员会成员В.А.马赫涅夫为首的15人专家组去德国考察。这个专家组的主要任务是“调查与核研究关系密切的德国科研机构,查找核专家,并将特别有价值的设备、科学文件和档案资料以及稀有金属运回苏联”。他们在苏联占领区发现了一批德国核物理学家。苏联采用与德国专家签订劳动合同这种合法的方式,使德国专家们被迫接受去苏联参加其核计划。据1945年6月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关于从德国运回科研机构、企业、物资和从事铀问题的德国专家》的工作汇报显示:4个一流的德国专家团队共34位德国专家表示愿意去苏联工作,其中包括“М.Ф.阿尔登领导的电子现象研究实验室专家组共11人、Г.Л.赫茨领导的西门子康采恩回旋加速器实验室专家组共11人、路德维希·贝维洛瓜领导的凯撒·威廉学院М.К.普朗克物理学分院的专家组共4人、Н.В.里尔领导的德古萨康采恩的奥尔公司研究所专家组共8人”。1945年6月18日,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实际上将从事铀问题研究的38名德国学者、工程师、技师及其家庭成员共99人送往苏联。1945年10月原凯撒·威廉学院物理化学分院院长П.А.蒂森教授领导的专家组共12位德国专家受邀来苏联工作,这些专家完成集中后分别在10月12日、16日、21日分三批乘坐飞机到达苏联,并被派往М.Ф.阿尔登的实验室。截至1946年1月8日,在苏联工作的德国专家共50人。其中,Н.В.里尔领导的专家组6人、М.Ф.阿尔登领导的专家组有26人、Г.Л.赫茨领导的专家组有18人。
除签订劳动合同直接招募外,苏联政府还从战俘营中挑选可供利用的德国核专家。1945年5月29日Г.Н.弗廖罗夫给И.В.库尔恰托夫的信中强调,苏联与盟军占领区交界地带有大量战俘,应该对这些战俘进行审问,寻找在德国生产铀的企业工作过的人。1945年6月德国专家М.Ф.阿尔登建议Л.П.贝利亚在集中营的战俘中寻找德国学者、工程师、机械师。德国著名物理学家马克斯·施坦贝克就是在波兹南战俘集中营被找到的。
苏联内务部负责从各集中营战俘中甄别德国核专家并派往各德国专家组,供德国专家组负责人挑选。Н.В.里尔在回忆录《我在金丝笼子里的十年》中讲述了苏联从战俘中挑选德国专家的方法:“他们首先在集中营中被分等选出,然后按照组别将他们送到莫斯科。专家组的德国负责人在莫斯科为自己挑选有用的专家。那些专业水平适合我们的人,可以其专业技术为我们工作。但是,我强调不能保证他们是否能返回祖国。除了一些例外,战俘们对这个建议持消极的态度。驻扎在苏呼米的两个核小组挑选了非常多的战俘。”
1946年6月苏联内务部负责人А.К.克鲁格罗夫向斯大林和Л.П.贝利亚报告:“从集中营战俘中找到了1600名技艺高超的德国专家,其中包括111名物理学、化学和应用科学博士。”1946年11月苏联部长会议(1946年3月苏联人民委员会改称苏联部长会议)下属第一管理总局从德国战俘中挑选了208位核专家。其中,190人进入苏联内务部下属第九管理总局的项目中工作,93人派往А研究所和Г研究所,41人进入B实验室,37人进入Б研究所,19人加入Г.Р.德佩尔教授的工作组,剩余的18位专家被派往其他部门。
3.苏联招募德国专家的数量
1945年10月27日,苏联人民委员会作出第2755-776号《关于利用有意到苏联工作的德国专家》的决议,授予其下属的第一管理总局管理专门实验室的权力。无论是从德国邀请来的专家还是从战俘中挑选出的专家,都归负责实施核计划的苏联人民委员会下属的第一管理总局管理。1945年12月苏联组建内务人民委员部第九管理总局,专门管理德国专家领导的研究所。1947年9月1日苏联内务部第九管理总局的工作简报中提到了下辖研究所和实验室中德国专家人数变动情况,特制成下列图表:
通过上述图表,我们可以清晰理顺1947年1—9月参与苏联核计划的德国专家的构成和人数变动细节。1947年1月237名德国专家在А研究所和Г研究所工作,经过短短8个月时间这两个研究所共增加了56名战俘专家,德国专家人数达到了293人,加上B实验室、Б实验室、9号科研所中德国专家组的人数,共有313名德国专家为苏联核计划服务。截至1948年7月,苏联核计划中使用德国专家达到324人。其中,有108人是从德国招募,216人来自战俘。苏联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之后,仍有283名德国专家在苏联从事核研究工作。
苏联政府对这三百多名德国专家的态度非常矛盾,在使用过程中呈现出鲜明的恩威并施的特点。
三 苏联利用德国核专家的特征
苏联政府为了更加充分地利用德国经验,利用德国专家组建了核物理研究所和实验室。苏联政府在利用德国专家过程中呈现出以下两个基本特征。
1.防用结合
在利用德国专家方面,苏联力求德国专家发挥出最大的价值和潜力。一方面,苏联政府将德国专家分组,建立独立的实验室,承担特殊任务。最初,苏联借助“从德国招募的70位专家、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其中包括3位教授、17位博士和10位工程师”,在苏联内务部系统中组建了А研究所和Г研究所,任命德高望重的德国学者М.Ф.阿尔登和Г.Л.赫茨分别担任А研究所和Г研究所的所长。苏联部长会议(人民委员会)下属专门委员会(以下简称专门委员会)对А研究所和Г研究所寄予厚望,布置的任务非常重:“充分和合理地利用А研究所和Г研究所的学者和专家,他们只参加与苏联科学院2号实验室关系密切的工作,并派他们去更好地完成实验室承担的主要任务。”1946年4月,有“3个德国专家组共88人,已经在苏联正式投入工作”。М.Ф.阿尔登领导下的物理学家、化学家、工程师、技师共56人的工作组,负责研究用离子(磁力)方法分离铀同位素和重原子的质谱分析法、电子显微镜的改良与生产、核研究所需的辅助性仪器。Г.Л.赫茨教授领导的物理学家、化学家、工程师共20人的工作组,负责研究铀同位素的分离方法、提取重水的方法、低浓缩铀同位素的分析方法、中子能测量的准确方法。Н.В.里尔领导冶金专家、化学家、工程师、技师共12人工作组,负责研究纯净的铀原料和金属铀的提取方法,以及为铀工业生产组织提供科学技术帮助。
另一方面,苏联让本国专家与德国专家信息资源共享,向德国专家组通报苏联核计划的进展情况,使德国专家少走弯路,尽快投入工作。1945年9月8日专门委员会决定,为了能保障更有效地利用德国专家组成的专门实验室的力量,“必须向相应实验室的负责人М.Ф.阿尔登、Г.Л.赫茨、М.Г.福尔默、Г.Р.德佩尔通报苏联铀问题研究领域的进展情况,但仅限于各实验室业务范围内”。1945年11月15日,苏联向德国专家通报了苏联铀研究的最新进展:“Г.Л.赫茨和 М.Г.福尔默获得了苏联用扩散方法分离同位素的翻译资料以及获取重水的进展情况。М.Ф.阿尔登获得了苏联用离子方法分离同位素的前沿资料。Г.Р.德佩尔获得了苏联铀-重水炉和铀-普通水炉的翻译资料。”
尽管苏联专家向德国专家通报了研究进展情况,以此来推动德国专家组的工作,但同时对德国专家也采取了严密的防范措施。
在防范德国专家方面,苏联专家对德国专家的工作进行严密的技术监督。1945年9月28日,专门委员会决定科学技术委员会成员对专门实验室的科研工作进行管理和监督。第一,德国专家П.А.蒂森、М.Г.福尔默、В.К.拜尔、马克斯·施坦贝克、Н.В.里尔要提出自己的科研工作计划,由科学技术委员会和专门委员会审批。第二,派遣苏联专家监督专门实验室的日常工作。监督人员的主要职责是“听取实验室负责人汇报工作,亲自了解实验室工作进度,参加实验室最重要的试验,对实验室工作过程作出结论,向科学技术委员会报告工作成果,并将专门实验室工作过程中出现的最重要的问题提交委员会进行讨论”。1945年10月,科学技术委员会派遣А.И.阿里汉诺夫院士和А.Ф.约费院士分别去М.Ф.阿尔登和Г.Л.赫茨的实验室,了解实验室的科研工作组织过程,同实验室负责人商讨具体的科研和试验工作计划,研究加快开展科研工作的举措。1946年5月,专门委员会研究了Р.Х.波泽领导的Б实验室专家们提出的条件,并“指派负责人对他们的科研工作进行监督”。1947年11月,专门委员会要求向承担特殊任务的最重要的研究所和实验室派遣特派员。第三,苏联还挑选并派遣2号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到专门实验室去工作,为原子核物理领域的工作培养人才。仅1947年9月,就有“54位年轻的苏联专家被派往A研究所、Г研究所和B实验室成为科研人员。其中,15位进入A研究所,24位进入Г研究所所,15位进入B实验室”。第四,改组研究所和实验室,充分发挥德国专家的最大价值。德国专家分散在多个实验室,加重了管理难度,维护规章制度的难度以及在相近问题研究方面协调一致的难度。为了应对更重要和更迫切的工作,必须集中力量攻坚克难将研究成熟的工艺流程和部件应用到工厂建设中。1949年6月,Б.Л.万尼科夫、А.П.扎维尼亚金上书内务部长Л.П.贝利亚对德国专家所在的研究所和实验室进行改组,“只留下80位工作表现积极、专业技术水平顶尖的德国专家,其余203位德国专家包括81位被招募的专家和122名战俘专家被解除实验室的工作”。他们的岗位由苏联物理学家和技师接替。
2.奖惩并举
1946年8月16日,Л.П.贝利亚命令М.Г.别尔乌辛、А.П.扎维尼亚金、Б.Л.万尼科夫检查A研究所和Г研究所德国专家的工作状况,采取必要措施最大限度利用德国人,“必须对德国人的工作进行定期监督,无论是质量上还是期限上,顺利完成任务的人要给予奖励,不工作和敷衍工作的人要从研究所开除并送到集中营”
为了提高德国专家工作的积极性,苏联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保障和奖励举措。第一,确定生活保障标准。1945年12月14日,专门委员会通过了А.П.扎维尼亚金提出的《关于А研究所、Г研究所、辛诺普项目和阿古泽雷项目的编制、工资预算、食品和粮食供应标准》,确定研究所和实验室负责人以及德国专家们的津贴标准。第二,奖励体系对德国专家同样适用。1946年3月25日,专门委员会讨论了对外国科研人员的奖励办法。奖励办法规定:对在苏联工作的外国专家在原子核内能量利用领域的科学发明和发现给予奖励。遵照1946年3月21日苏联部长会议第627-528号《关于在核能利用领域取得科学发现和技术成果以及在宇宙放射线领域开展促进解决核能利用问题的工作颁发奖金的决议》确定的奖励标准执行。这个决议将奖金分为五个等级。“苏联内务部第九管理总局局长А.П.扎维尼亚金同志要了解该局科研机构主要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和上述决议规定的奖金和表彰体系,根据外国专家完成任务的情况对其进行奖励和表彰。”第三,论功行赏。1947年3月5日,苏联国家银行给第一管理总局拨款100万卢布,用于奖励在核能利用领域取得科技成果的德国专家。“12号工厂实验室负责人Н.В.里尔因研究特殊金属提纯工艺获得35万卢布(占规定奖金的50%)奖金和一台胜利牌轿车。Н.В.里尔博士领导下的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如工程师Г.В.维尔茨和实验室研究员Г.В.蒂梅每人获得3.5万卢布奖金。A研究所所长М.Ф.阿尔登研究电子显微镜的设计和制造,获得5万卢布(占规定奖励的50%)奖金,参加上述工作的实验室助手们,如工程师格哈特·埃格和格伯特·莱贝丹茨各获得2.5万卢布奖金。Г研究所副所长、工程师沃纳·修采主要研究质谱分析器的设计和制造获得了5万卢布奖金(占规定奖励的50%)。9号科研所实验室的负责人М.Г.福尔默,从事氨蒸馏问题研究获得5万卢布奖金,参加这项工作的小组共获得2.5万卢布(占规定奖金的50%),其中古斯塔夫·里希特获得1万卢布奖金、В.К.拜尔获得1万卢布奖金,研究所工作人员Н.Ю.阿塔姆斯基获得0.5万卢布奖金。”这只是奖励的一部分。在苏联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之后,苏联政府对德国专家又进行了奖励,兑现了另一半奖金。第四,从战俘和被拘留者中挑选出的专家们在苏联政府规定的期限内可以返回德国探亲。
苏联政府在重赏有功的德国专家同时,也对不合作的德国专家采取非常的惩戒措施。
1946年9月10日,专门委员会委托А.К.克鲁格罗夫根据М.Г.别尔乌辛、А.П.扎维尼亚金和И.В.库尔恰托夫提供的名单,“找出А研究所和Г研究所中不认真工作的德国专家并转送到特殊集中营。而专业水平和工作岗位不相符的德国人,又是А研究所和Г研究所专家和学者的家庭成员,解除职务,仍留在研究所里使用。”从战俘营中挑选出的德国专家,如果3个月内在工作中表现不积极,无法证明其专业技术水平,或者由于某些原因无法参加生产,就会被研究机构开除,再次遣回集中营。Н.В.里尔在回忆录中提到了不与苏联政府合作的德国专家或者不能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任务的德国专家的悲惨境遇:“那些暂时在苏联核计划某个项目工作的德国人,因为他们没有用处或者他们拒绝工作就会被调走,其中大多数人都是战俘。他们之中许多人都相信,他们如果拒绝工作就能够早些返回德国。很可惜,他们只是比我们略早返回德国。”苏联政府并非仅仅针对德国专家,即使是苏联专家,“在许多工业企业中组织辅助设备和材料供应的紧急定货,逾期未完成,就要受到残酷惩处的威胁。”
苏联政府的奖励政策无论是对苏联专家还是德国专家同样适用,有功则赏,有过则罚。这种赏罚分明的正向和反向双重激励机制,调动了德国专家工作的积极性,使德国专家毫无保留地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为苏联核计划尽心尽力。
四 德国专家对苏联核计划的贡献
外国学者对德国专家为苏联核计划做出贡献问题的相关评价,见前述论文引言的学术史梳理部分,这里不再赘述。苏联学者В.Н库茨涅佐夫在《苏联核计划中的德国人》这本唯一直接研究德国专家贡献问题的专著,漏用了4份重要的档案,即苏联核计划实施过程中苏联人民委员会的1份决议和Б.Л.万尼科夫和А.П.扎维尼亚金给Л.П.贝利亚关于德国专家的3份工作报告。这些档案资料能客观地再现德国专家在具体的工作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当时苏联政府对德国专家的工作能力的认可。我们从微观的角度,通过具体的细节来评价德国专家对苏联核计划的贡献。
1945—1949年参加苏联核计划的德国专家主要在A研究所、Г研究所、В实验室、Б实验室、12号工厂、9号科研所和5号研究所工作。
1.A研究所
A研究所位于苏呼米市。М.Ф.阿尔登任所长。他毕业于柏林大学,曾获得普鲁士科学院的莱布尼茨奖章,科学实验室负责人,电子现象方面的著名专家和发明家。A研究所副所长П.А.蒂森曾是普鲁士科学院成员,在明斯克大学任化学研究所所长,曾在凯撒·威廉物理化学研究所工作,物理化学领域的著名专家。在他们的领导下,A研究所的几个实验室完成了大量重要工作。
第一,М.Ф.阿尔登负责的用重力方法分离同位素的实验室。主要科研人员包括海因茨·弗洛里奇、格哈特·埃格、格尔曼·施马尔、埃米尔·劳伦斯。其中,海因茨·弗洛里奇博士是原为凯撒·威廉研究所科研工作人员,柏林大学物理化学研究所、无线电器材公司电子管工厂的物理学家,无线电定位方面的专家。格哈特·埃格博士曾在德国多家公司担任设计师,后来成为М.Ф.阿尔登实验室修配厂厂长。埃米尔·劳伦斯工程师是М.Ф.阿尔登实验室修配厂的技术负责人。
М.Ф.阿尔登领导德国专家组在研究用重力方法分离同位素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重力方法是获取分离物的三种方法之一。在组建A研究所时,М.Ф.阿尔登就面临从事用重力方法分离同位素铀-238的任务。М.Ф.阿尔登领导的实验室研究了分流阀“И”。过去,苏联专家Л.А.阿尔齐莫维奇在分流阀中使用铀盐。德国专家们在分流阀中使用金属铀取代了铀盐,在分流阀中使用金属优势非常突出,既可以大大提高工厂的生产效率,也能极大地减少有害辐射的析出,并且降低了真空仪器所需的功率。第一管理总局科学技术委员会对分流阀“И”的实验进行验证时发现,分流阀能持续工作16.5小时,分离室收集器中离子流达到2~22毫安。根据实验结果,第一管理总局科学技术委员会决定在设计工厂时可以利用德国专家的成果,安装金属分流阀。此外,М.Ф.阿尔登和工程师格伯特·莱贝丹茨一起设计了电子显微镜。格伯特·莱贝丹茨毕业于大学物理设计专业,是电子显微镜方面的专家。他们工作的主要贡献在于研究分流阀“И”的构造和重力方法,设计电子源和电子显微镜的结构,研究并解决建设重力工厂时产生的问题。Б.Л.万尼科夫、А.П.扎维尼亚金认为,М.Ф.阿尔登证明了自己是专业技术水平极高的有发明能力的专家,是富有激情和坚持不懈的负责人。除М.Ф.阿尔登外,实验室中格哈特·埃格博士、弗里茨·伯恩哈德博士、海因茨·弗洛里奇博士、工程师格伯特·莱贝丹茨和埃米尔·劳伦斯以及格尔曼·施马尔等12名德国专家证实了自己是专业技术水平较高和有价值的科研人员。
第二,П.А.蒂森教授领导的物理化学实验室。主要科研人员是工程师路德维希·齐尔,毕业于柏林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曾是凯撒·威廉化学物理研究所的化学工程师。物理化学实验室的主要贡献是研究了筒状过滤器。在组建研究所时,П.А.蒂森承担了为用扩散方法分离同位素制造平面的分界过滤器的任务。他提出在网状的基架上试验平面镍过滤器需要的技术条件。П.А.蒂森的过滤器在镍网的基架上制造,比平面过滤器更具有弹性,提高了耐久性,减小厚度,结构更加精确。
П.А.蒂森研制的过滤器的上述特性为制造筒状扩散过滤器创造了条件。筒状过滤器是设计和制造更高生产率和更高压气体机器所必需的装置。这些机器制造成功后被安装在813综合厂和816号工厂。后来,П.А.蒂森受委托研究筒状扩散过滤器的结构和生产工艺,使制造好的过滤器能够与苏联科学院2号实验室的技术条件相匹配。“以1947年德国专家П.А.蒂森博士研制的筒状扩散过滤器为基础,成功提高813综合厂的生产量。”
1948年,П.А.蒂森研究了12号工厂的生产工艺,在莫斯科附近建成了既能试验又能生产筒状过滤器的固定车间。随着苏联科学院2号实验室技术条件的变化,П.А.蒂森对过滤器进行了一系列改良。
苏联专家认为,П.А.蒂森的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没有筒状过滤器,扩散的方法不可能有进一步的发展,在平面过滤器中不可能建立高生产率的机器。П.А.蒂森的助手格哈特·齐沃特是专业技术水平极高的化学家,毕业于柏林大学制药和化学系,原为柏林大学制药研究所助教和副所长。他与凯恩斯·巴特尔博士分析和研制了用 Г.Л.赫茨的方法所需的溶液。鲍里斯·伊克特和阿尔弗雷德·西蒙证明了自己是研究金属腐蚀和筒状过滤器方面颇有才能的工作人员。
Б.Л.万尼科夫、А.П.扎维尼亚金认为,П.А.蒂森在工作中证明了自己是具有首创精神和精力充沛的专家。除他之外,凯恩斯·巴特尔、格哈特·齐沃特、鲍里斯·伊克特、阿尔弗雷德·西蒙、路德维希·齐尔和英格丽特·席林6位德国专家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第三,马克斯·施坦贝克领导的借助离心机分离同位素的实验室。马克斯·施坦贝克毕业于基尔大学,曾为德国西门子-舒克尔特直流电工厂厂长,气体放电、水银整流器和高压直流电领域著名的发明家和设计师。实验室主要科研人员格诺特·齐佩。马克斯·施坦贝克从事离心机研究,经过多年补充完善部件后,他制造的离心机顺利工作,浸湿度达到11.3%,比813综合厂原来的扩散方法浸湿度高几十倍。
马克斯·施坦贝克的离心方法具有在同等条件下浸湿铀的程度更高,而能耗仅为电磁和扩散方法的十几分之一,不需要使用电磁铁、压缩机和扩散过滤器,可以减少腐蚀造成的有毒气体损失等优点。这个实验室的贡献在于过去美国和德国都认为离心的方法前景不大,可是马克斯·施坦贝克发现了这种方法仍然具有潜力并确认了利用它们达到工业规模的可能性。在设计离心机时,马克斯·施坦贝克克服了重大技术困难。马克斯·施坦贝克小组建造了1.5米长的离心机,借助离心机分离了铀同位素,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实践证明,马克斯·施坦贝克是有才能的物理学家。除他之外,格诺特·齐佩、格尔曼·弗拉列克在研究复杂仪器设备和离心机个别零件制造方面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2.Г研究所
Г研究所位于苏呼米市。所长Г.Л.赫茨是哥廷根科学院成员、诺贝尔奖获得者,原为德国西门子工厂科研实验室负责人,同位素分离领域的专家。这个研究所在七个方面对苏联核计划做出了重大贡献。
第一,Г.Л.赫茨、海因茨·巴尔维希组成的理论小组研究了制冷机器的控制问题。海因茨·巴尔维希是物理学家,曾在德国西门子工厂科研实验室工作。苏联专家在设计813综合厂的扩散工厂时产生了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就是控制几千个制冷机器,必须订购相应数量的控制器。Г研究所Г.Л.赫茨、海因茨·巴尔维希和一位苏联专家受命在理论上确定这几千个制冷压缩机制冷装置的工作条件。根据三人完成的理论分析确定,大部分制冷装置都具有自动调节能力,没必要订购控制器。在需要控制的部位可以运用分路系统代替控制器。Г.Л.赫茨和海因茨·巴尔维希的上述工作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大大减少了为工厂制造的仪器数量。1948年,海因茨·巴尔维希完成了筒状过滤器工作条件的理论分析。筒状过滤器在分离轻和重同位素方面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海因茨·巴尔维希奉命查明原因并提出筒状过滤器改进工作的必要措施,结果发现筒状过滤器的长度需要增加2倍。根据海因茨·巴尔维希建议制造的新筒状过滤器,证明了他们作出结论的正确性并得到了预期的结果。海因茨·巴尔维希是专业技术水平高超的物理学理论家,出版了许多学术著作,成为研究所非常有益的工作人员。
第二,沃纳·修采负责的质谱仪实验室设计了高精度质谱仪。沃纳·修采毕业于柏林高等技术学校,曾担任德国西门子工厂科研实验室副主任,是天赋异禀的物理学家。他在德国就从事质谱仪和分离同位素的问题研究,出版了一系列著作。为了监督涡流和重力工厂的工作,确定浸湿程度,必须设计利用重元素工作的质谱仪。苏联工业无法制造类似的质谱仪,欧洲也不能制造。美国人的质谱仪则概不出售。沃纳·修采和实验室的苏联专家们在长期工作和逐渐战胜困难之后,制造了分析精确度达到1%的质谱仪构件。起初Г研究所的修配厂制造了2台质谱仪,交给通讯工具工业部和813综合厂完成日常分析。1949年下半年,通讯工具工业部生产了5台质谱仪。此外,Г研究所在自己的修配厂里又制造了2台质谱仪,满足了813综合厂和814综合厂的紧急需要。Г研究所还为813综合厂制造了1台提高精确度的质谱仪。1949年Г研究所设计了高精度质谱仪。这些质谱仪为原子核物理领域的科研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帮助。沃纳·修采证明了自己是专业技术水平高超的物理学家。
第三,Г.Л.赫茨负责的逆气流扩散实验室研究了通过逆气流扩散的方式分离同位素的方法。实验室主要科研人员有海因茨·巴尔维希和尤斯图斯·缪勒菲尔德。尤斯图斯·缪勒菲尔德毕业于柏林高等技术学校,物理学家,曾在德国西门子工厂的科研实验室工作。Г.Л.赫茨教授通过逆气流扩散的方式分离同位素是对他过去在德国工作中发现的发展。Г.Л.赫茨工作的难度在于由实验室规模转向工业规模。这个方法是在哪里都没有运用过的新方法。为了接近工业条件,研究所制造了2台进行实验的联动机。Г.Л.赫茨的机器具有更高的浸润系数,不需要扩散过滤器、压缩机和发动机,还可以减少浸润产品的损失。
第四,Р.А.莱赫曼负责的陶瓷筒状过滤器实验室研制了陶瓷筒状过滤器。实验室主要工作人员有П.Р.施纳泽博士、物理数学副博士И.Ф.克瓦尔茨哈娃、Н.Н.叶尔明娜、А.Л.萨卡洛娃。德国工程师Р.А.莱赫曼及其小组完成了用陶瓷法设计和制造筒状过滤器的大部分工作,获得了具有令人满意的扩散质量的陶瓷筒。这些陶瓷筒和П.А.蒂森的网状过滤器一样,用于制造生产效率高的制冷机器。由于Р.А.莱赫曼死亡,这项工作由苏联专家В.Н.叶尔明领导,德国专家协助。陶瓷过滤器在简化制造技术和降低生产成本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后来Г研究所制造大批陶瓷筒,在2号实验室进行试验,陶瓷过滤器的耐久性更强。
第五,苏联人В.А.卡尔扎文博士领导腐蚀实验室中的德国专家卡尔·丘里克、阿尔弗雷德·西蒙、鲍里斯·伊克特研究了筒状过滤器制冷装置防腐蚀的方法。Г研究所建议通过事先用氟对筒状过滤器进行钝化处理。这种方法在2号实验室冷却装置中使用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第六,尤斯图斯·缪勒菲尔德研究了制冷装置中分离轻杂质的联动机。
第七,设计和制造仪器。沃纳·加特曼制造了5台α计算器。
3.В实验室
В实验室位于莫斯科郊外的奥宾斯克,负责人是苏联工程师П.И.扎哈罗夫。德国专家Р.Х.波泽是科研负责人。Р.Х.波泽教授是当时世界上最早在分离铀时测量再生中子数量的人之一。在Р.Х.波泽教授的领导下,В实验室承担并完成了几项重要工作。
第一,Р.Х.波泽领导的核操作实验室设计了高温反应堆。他们研究了具有增湿硅(铀)和稳定剂(铍)或者铍氧化物作为减速剂的核反应堆。苏联工业没有能力生产所需纯度的铍和铍氧化物。В实验室研究了铍的提纯方法。实验室成员切里奥斯·沃纳曾在德国国家原子核研究委员会工作,格里姆特·舍费尔是专业技术水平高超的数理学家,汉斯·韦斯特迈尔是专业的核物理学家,恩斯特·雷克瑟是物理化学家。他们对铍和铍氧化物的特性开展了大量的研究,证明了自己是专业技术水平高超的专家。
第二,德国专家恩斯特·布赛加入苏联专家А.И.莱布恩斯基领导的质子加速器实验室。为了集中科研力量,从事质子加速器研究工作的B实验室这个小组转到苏联科学院列别杰夫物理研究所。1950年B实验室有73名德国专家在工作,1952年德国专家减少到39人。在Р.Х.波泽领导下,切里奥斯·沃纳和汉斯·韦斯特迈尔进行了核物理常数测算,为苏联第一座试验型核电站核动力装置的制造和试运行提供了依据。
4.Б实验室
Б实验室位于车里雅宾斯克州松古里,负责人是А.К.乌拉列茨上校。这个实验室成立较晚,除了利用德国专家外,还使用被监禁的苏联专家。实验室主要研究放射性废料和放射性损伤的防护方法。
第一,在Н.В.季莫菲耶夫-列索夫斯基领导的生物实验室中,主要科研人员、德国专家К.Г.祖默,А.З.卡奇,Г.И.布劳恩,研究了核反应堆中各种放射性物质对生物体的影响、放射性损伤的防护方式和治疗这些损伤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生物体辐射实验,查明生物体各个器官损伤的特点,研究了快速清洗放射性物质的方法。
第二,И.Н.沃茨涅先斯基领导的物理化学实验室研究了817综合厂Б工厂放射性水溶液的净化方法以及提取水溶液中的铀-238和钚-239的方法。И.Н.沃茨涅先斯基是离子交换操作领域的专家,完成了下列工作:研究817综合厂Б工厂放射性水溶液的净化方法、从放射性废料中分理出单个放射性元素的方法以及净化反应堆冷却水的方法。当时为了保存核废料,苏联花费几千万卢布建设了大量地下混凝土仓库。И.Н.沃茨涅先斯基领导的实验室进行交换树脂实验,借助树脂可以从废料中分离出放射性杂质并且进行少量浓缩,对Б工厂收集的废料进行提纯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1952年Н.В.里尔成为实验室的科研负责人,带领11位德国专家,研究了残余荧光的活化方法。
5.12号工厂科研实验室
Н.В.里尔领导的12号工厂科研实验室开展了铀的生产工艺研究和推广工作。Н.В.里尔是著名物理学家,毕业于柏林大学,曾是德国奥尔公司研究所负责人,在放射性物理学领域有八十多本专著和一系列发明,是生产铀、稀土和发光物质专家。这个实验室科研人员Г.В.维尔茨博士、亨利·奥特曼、Г.В.蒂梅、欧根·巴罗尼、沃纳·基尔特专业水平高超,在化学和冶金领域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其中,Г.В.维尔茨曾是德国奥尔公司生产负责人,在化学领域有发明,是金属铀提取工艺方面的专家。亨利·奥特曼是化学家,曾在德国奥尔公司工作,是铀化合物、稀土和发光物质方面的专家。Г.В.蒂梅是化学工程师,曾为德国奥尔公司生产部经理,实验室负责人。1945—1947年Н.В.里尔领导12号工厂实验室开展了铀的生产工艺研究和推广工作。12号工厂在1945年年末就开始生产金属,不断完善提取工艺、增大提炼系数、降低成本,金属铀质量保持较高水平。在研究铀生产工艺同时,Н.В.里尔博士的专家组将德国生产硒的技术数据系统化。在实验室对相关数据进行了检验,精确的工艺被转交给了苏联有色冶金部,成为苏联企业生产硒的理论依据。在铀的生产工艺研究和推广工作结束后,Н.В.里尔博士的专家组开始利用12号工厂的设备提取铀-235。他们研究的工艺成为建设817综合厂B工厂的理论依据。12号工厂的德国专家完成任务后被调往B实验室。
6.9号科研所
9号科学研究所位于莫斯科,所长是В.Б.谢夫琴科。在该所中有两个德国专家领导的实验室,即М.Г.福尔默领导的物理化学实验室、约瑟夫·辛特尔迈斯特领导的核爆炸过程研究实验室。这两个实验室开展了大规模的实验,并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第一,М.Г.福尔默负责的物理化学实验室,研究用氨的方法分离重水和用醚的方法从铀中分离钚。
М.Г.福尔默曾是柏林高等技术学校物理化学研究所所长,是世界知名的物理化学家。物理化学实验室的主要科研人员有В.К.拜尔和古斯塔夫·里希特。古斯塔夫·里希特是专业技术水平高超的物理学家,拥有丰富的科研工作经验。В.К.拜尔是化学家,曾在柏林高等技术学校物理化学研究所工作,铀蒸馏方面的专家、提炼重水仪器的设计师。古斯塔夫·里希特博士是物理学理论家,曾在德国西门子工厂科研实验室工作。
在М.Г.福尔默的领导下,实验室借助水和氨之间同位素交换和氨蒸馏来提取重水。М.Г.福尔默主持研究的工艺在诺力里斯克得到推广,按照其生产工艺设计和制造了每年生产6.5吨重水的工厂。这种方法大大节约了电能,降低了重水的生产成本。1948年,М.Г.福尔默又接受了用醚的方法在817综合厂铀辐射的反应堆中分离钚。М.Г.福尔默的方法简化了分离钚的工艺流程,大大缩减了设备的需求量,减少了设施数量,降低了相应的建设费用和期限。
第二,约瑟夫·辛特尔迈斯特负责的实验室研究了核爆炸过程。约瑟夫·辛特尔迈斯特是专业技术水平很高的物理学家。这个实验室由1位科研人员和5位工程师组成。在约瑟夫·辛特尔迈斯特的领导下,实验室完成了核爆炸过程构件的研究,这个装置被安装在试验场。1952年,9号科研所仅有9名德国专家在工作,却承担了更重要的科研工作。М.Г.福尔默、古斯塔夫·里希特研究碲和锡分离的新方法,В.К.拜尔、古斯塔夫·里希特负责获取冷凝水的476号仪器制造的咨询工作,约瑟夫·辛特尔迈斯特研究放射性球体反应增长过程的仪器。
7.5号科研所
1950年7月,第一管理总局管辖的А研究所、Г研究所及其附属的辛诺普和阿古泽雷项目合并成一个研究所,命名为5号科研所。研究所下设由A研究所的实验室构成的A处和由Г研究所的实验室构成的Г处。物理学副博士И.Ф.克瓦尔茨哈夫被任命为5号科研所所长,М.Ф.阿尔登被任命为A处处长、Г.Л.赫茨被任命为Г处处长。5号科研所完成了大量工作任务。М.Ф.阿尔登领导海因茨·弗洛里奇、格哈特·埃格和苏联专家一起研究重力方法分离锡聚合物并使用金属源和研究脉冲离子源。П.А.蒂森管理的实验室研究用新材料制造平面过滤器及其生产条件,改善筒状过滤器制造的生产工艺,研究降低机器损失的筒和机器钝化的工业方法。此时,在第一管理总局的5号科研所、В实验室和Б实验室工作的德国专家共有73人。1952年,以Н.В.里尔为首的74名德国专家调入5号科研所,以М.Ф.阿尔登为首的49名德国专家被调到专门设计局,以卡奇·亚历山大为首的7名德国专家被派往卫生部,以恩斯特·布赛为首的32名专家被调到苏联内务部工业建筑工程总局В.Г.谢尔巴科夫市机修厂。
1952年,在苏联第一管理总局各机构中工作的德国专家共有169人。其中,111人在5号科研所工作。5号科研所仍在发挥余热。第一,研究筒状过滤器更完善的结构。在П.А.蒂森领导下,研究5号基地使用的扩散压缩机的筒状过滤器。П.А.蒂森设计的筒状过滤器在12号工厂达到了工业生产规模。此外,П.А.蒂森继续制造新的筒状过滤器使其结构更加完善。1952年制造了新型过滤器的试验样品,分离能力达到80%~85%。为了更加高效地开展工作,П.А.蒂森的实验室迁往12号工厂。第二,借助超速离心机分离铀同位素。在马克斯·施坦贝克的领导下,有11位德国专家和25位苏联专家参加了这项工作。在长2.85米的超速离心机试验模型中分离系数达到2.25~2.5,在分离铀同位素时达到了每分钟2毫克,当时而言,非常不易。5号科研所经过试验,超速离心机工作的持续性达到了1000小时。1952年,马克斯·施坦贝克在列宁格勒基洛夫工厂制造了多转子半工业性仪器,并进一步改善了模型的技术和工作指标,后来进行了制造工业性多转子仪器的试验模型方面的试验和设计工作。第三,用逆气流扩散方法分离同位素。在Г.Л.赫茨领导下,有1名德国专家和40名苏联专家参与。1951年,Г.Л.赫茨和助手们接受了制造比过去的分离仪器分离能力高2倍的试验模型。Г.Л.赫茨的实验室完成了这个任务,制造了2台仪器的试验模型,比扩散压缩机的浓缩程度高4倍。1952年,Г.Л.赫茨的实验室和92号工厂合作制造了工业型由10-15台设备组成的仪器,研究级联方法并且能够更准确地说明各项技术指标。Г.Л.赫茨提出的方法被推广到工厂建设中。1951年,Г.Л.赫茨的实验室研究了用逆气流扩散方法获取轻元素稳定同位素的仪器。1952年,Г.Л.赫茨制造了一昼夜获取富含轻同位素硼1~2克的仪器,这是从事核研究的所有实验室都广泛使用的计算中子必备的仪器。第四,М.Ф.阿尔登领导的实验室创造了性能独特的质谱仪,分辨率高达3万。1952年这种质谱仪的试验模型被转交给苏联通讯工具工业进行开发。
五 结语
综合苏联和德国当事人的看法以及前文论述,我们既不能夸大也不能贬低德国专家在苏联核计划实施过程中所做出的贡献。基于档案文献的佐证,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德国专家承担的工作是苏联核计划基础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非一般辅助性工作。苏联科学院2号实验室是苏联核计划研究中心。德国专家从事的工作与苏联科学院2号实验室的工作密切相关。按照2号实验室的工作安排,大体为六个方面的分工:“И.К.基科因和И.Н.沃茨涅先斯基负责的用扩散方法获取铀-235的工厂工作,И.В.库尔恰托夫负责的铀 重水炉方面的工作,И.В.库尔恰托夫负责的镎和钚方面的工作,М.И.科恩菲尔德负责的获取重水的工作,Ю.Б.哈里顿负责的原子弹制造方面的工作,А.И.阿里汉诺夫负责的原子弹防护方面的工作。”德国专家除原子弹弹体结构的设计工作外,工作内容主要涉及金属铀的提炼、重水的提取、放射性损伤防护等重要研究领域。这几个领域并不是核计划的辅助性工作,而是基础性工作。原子弹制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工作。1947年苏联核计划的主要方向是:“在铀 石墨反应堆中获得钚、通过扩散法和电磁法获得铀-235以及原子弹结构问题等,通过在这些领域的研究,我们期待达到终极目标——制造原子弹。”苏联原子弹的爆炸是数以万计的专家和学者集体攻坚克难,突破了技术障碍取得的成果。如果只是片面按照是否参与原子弹弹体设计来衡量德国专家的贡献,是有失公允的。德国专家凭借苏联从德国运回的设备和苏联提供的技术资料,进行了技术创新,协助苏联专家解决了许多技术难题,在相当大程度上扫清了原子弹填装物研究过程中的技术障碍,否则原子弹弹体的设计和研究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第二,德国专家参与的具体研究工作是核计划中的主流方向,而非旁枝末节。德国专家在同一个领域不同的研究方向与苏联专家在专业技术水平上不相伯仲。1946年和1947年苏联研究了钚和铀-235的其他获取方法。德国专家马克斯·施坦贝克、Ф.Ф.朗格在9号科学研究所开展离心方法获得铀的相关研究。苏联专家А.Ф.约费院士开展高频电测法获得铀-235的研究。双方在进度上高度一致,都达到了实验室研究阶段的应有水平。
第三,苏联原子弹、氢弹爆炸试验成功之后,德国专家要求回国,但苏联政府一再挽留,可见他们被重视程度非同一般,绝非可有可无。在苏联核计划实施过程中,除主持实验室的工作外,当核计划重要环节出现疑难问题时,德国专家还要起到技术顾问的作用,技艺之精湛令苏联同行们钦佩。苏联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后,德国专家合同到期,纷纷要求回国。苏联政府一再挽留有用的德国专家,续签合同并继续委以重任。1953年马克斯·施坦贝克博士的实验室在列宁格勒基洛夫工厂进一步研究和完善了分离锡聚合物的离心法。Г.Л.赫茨教授的实验室在9号科研所用逆气流的扩散法来分离氢和锡聚合物。П.А.蒂森教授实验室在12号工厂进一步完善了新型扩散过滤器的工作。德国专家要求回国日益强烈,仍遭到苏联政府的百般拖延。对苏联利用价值越高的德国专家回国越晚,1955—1956年在苏联工作的德国专家才获得回国的机会。这些都可从侧面反映出德国专家在苏联核计划中曾发挥过不可替代的作用。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