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前期凉州境内羁縻府州的兴废
02-13 次遇见摘要:唐代前期,由于边疆政治局势不稳定,吐谷浑、西突厥、铁勒诸部先后迁入河西,唐朝设八个羁縻府州以统之。其寄治区域与隶属关系比较复杂,传世文献记载不一且语焉不详,而随着近年来九姓铁勒首领墓志的出土,一些羁縻州的存废渐趋明朗。八个羁縻州一部分属新设置,另一部分则是从漠北侨置于凉州。安史之乱前后,这些部族陆续迁出河西,其羁縻府州的建制也因此撤销。
关键词:唐代 羁縻府州 铁勒 吐谷浑
唐高宗时期,由于漠北和柴达木盆地政治局势动荡,吐谷浑和铁勒诸部纷纷内附,一部分迁入了河西,唐设羁縻府州以统之。安史之乱之后,这些部族大都迁出河西,河西作为中转站成为他们迁徙的重要一环。唐代前期河西羁縻府州主要集中在凉州,《旧唐书·地理志》凉州中都督府条下记载:“吐浑部落、兴昔部落、閤门府、皋兰府、卢山府、金水州、蹛林州、贺兰州。已上八州府,并无县,皆吐浑、契苾、思结等部,寄在凉州界内。共有户五千四十八,口一万七千二百一十二。”以上八个羁縻府州设置废止时间不一,并非同时存在。学界对凉州境内羁縻州的设置及族属等问题已有研究,且成绩斐然。但是由于史料零散,加之《新唐书·地理志》的记载尤为混乱,因此学者对一些问题各持己见。结合近年来的出土墓志,笔者尝试对羁縻府州的设置与存废等问题再做进一步探讨。
1.閤门州和吐浑部落
《旧唐书·地理志》记载凉州境内有閤门州和吐浑部落,《新唐书·地理志》中只有閤门州的记载,并且标明其是为吐谷浑所设。“吐浑”即吐谷浑。《新五代史·四夷附录三》云:“吐浑,本号吐谷浑,或曰乞伏乾归之苗裔。”故此,唐朝在凉州境内设置了两个吐谷浑羁縻州。
关于閤门州,《汉书·地理志下》“金城郡”条云:“浩亹,浩亹水出西塞外,东至允吾入湟水。”孟康注曰:“浩亹音合门”。颜师古注:“浩音诰。浩,水名也。亹者,水流峡山,岸深若门也……今俗呼此水为閤门河,盖疾言之,浩为閤耳。”唐代把浩亹水称为閤门河,閤门河即今大通河。据此,閤门州应在今武威以南的大通河附近。
有学者认为,诺曷钵部曾迁至浩亹水之南,閤门州可能是唐廷为诺曷钵部所设。咸亨三年(672),唐朝曾将居于凉州南山的诺曷钵部迁至鄯州浩亹河之南,但因其地狭小又邻近吐蕃,遂在灵州(治今宁夏灵武南)另设安乐羁縻州安置诺曷钵部众,以“即拜刺史,欲其安且乐云”。可见,诺曷钵部最终并未到浩亹河以南地区,因而閤门州与诺曷钵部无关。《新唐书·地理志》浑州条下云:“仪凤中自凉州内附者,处于金明西境置。”又延州条下云:“又仪凤中,吐谷浑部落自凉州内附,置二府于金明西境,曰羌部落,曰閤门。”金明即唐代延州辖县。以上记载可知,延州有浑州、閤门、羌部落等三个吐谷浑羁縻府州。《武经总要》记载:
延州延安郡,古白翟地,唐置州,升为总管府。徙吐谷浑部落,立浑州、宽州、浩(音诰)亹(音门)府,寄治州界(凉州有浩亹河,六谷吐浑所居。唐初迁部族在州界,乔立浑州、宽州,即浑州、宽州川也)。迄今番汉杂处。
《武经总要》所载的三个羁縻州即浑州、浩亹府和宽州,这与《新唐书》记载稍有出入,但是二者都认为延州的三个羁縻府州均来自凉州,这说明仪凤年间以前,凉州除了诺曷钵部外,至少还有三个吐谷浑部落投唐。显而易见,延州的閤门府即来自凉州的閤门州。又根据上文《汉书》注文的解释,閤门府即《武经总要》的浩亹府。有研究表明,延州的閤门府是为吐谷浑李如暹部所设。1993年延安发现的《李良僅墓志》云:
考如暹,习披艰之义训,熟便蕃之善图。阴率酋豪,密构杂虏。奉珍枝附,臣服来王。振臂一呼而同归我朝者万余蹄,屈膝请事者千余帐。始居沙徼之地,坐为盘石之臣。代宗多之,特以所附之众,而开閣门府焉。
仪凤年间李如暹部从凉州迁至延州,代宗时,閤门升州为府。另据新发现墓志,开元七年(719),慕容曦轮任閤门府都督。
有研究认为浑州即羌部落和閤门二军府所依傍之州。代宗时期,李如暹所率部落已迁到浑州。唐代将内徙蕃族置于军镇城旁,保持其部落组织,轻其税,战时发其自备鞍马从行,此即城傍制度。因此,城傍是相对于唐代军镇或者正州、正县而言。两唐书《地理志》明确记载浑州是在延州所设的羁縻州,故羌部落、閤门府与浑州之间并无依傍关系,但浑州可视为延州的城傍。既如此,李如暹部与閤门州有关,而与浑州无涉,浑州之名与延州境内的浑州川水有关。《太平寰宇记》卷36“金明县”条云:“浑州川水,在县西二十里。自閤门府来,至县西,前合濯筋水。”
另外,虽延州的羌部落和凉州的吐谷浑部落都是羁縻州,但都没有以“府”或“州”命名。笔者推测延州的羌部落可能是来自凉州的吐谷浑部落,因为从历史看,吐谷浑统治的地区一直是羌族集聚的地方,羌族与吐谷浑不断融合,成为吐谷浑一个组成部分,因此把吐谷浑部落称为羌部落也无不可。至于宽州,还未有相关材料解释,留疑待考。总之,吐谷浑灭国后,其他吐谷浑部众尾随诺曷钵部至凉州,唐朝便在凉州设閤门州和吐浑部落等予以安置,后来此部落因受吐蕃威胁,仪凤间又迁至延州。在这一过程中,閤门的名称没有发生改变,吐谷浑部落改名为羌部落,而浑州是凉州的部分吐谷浑部族迁至延州后新置的羁縻州。
2.皋兰州
关于皋兰州设置,史书有如下记载:
(贞观)二十一年,契苾、回纥等十余部落以薛延陀亡散殆尽,乃相继归国。太宗各因其地土,择其部落,置为州府:以回纥部为瀚海都督府,仆骨为金微都督府,多览葛为燕然都督府,拔野古部为幽陵都督府,同罗部为龟林都督府,思结部为卢山都督府,浑部为皋兰州。
明年复入朝。乃以回纥部为瀚海,多览葛部为燕然,仆骨部为金微,拔野古部为幽陵,同罗部为龟林,思结部为卢山,皆号都督府;以浑为皋兰州。
(贞观)二十一年正月九日,以铁勒回纥等十三部内附,置六都督府(回纥部置瀚海都督府、多滥葛部置燕然都督府、仆骨部置金微都督府、拔野古部置幽陵都督府、同罗部置龟林都督府、思结部置卢山都督府),七州(浑部置皋兰州、斛萨部置高阙州、奚结部置鸡鹿州、阿跌部置鸡田州、契苾部置榆溪州、思结别部置蹛林州、白霫部置寘颜州)。
根据上述记载,贞观二十年(646)唐灭漠北地区的薛延陀汗国,铁勒诸部纷纷内属。次年,唐朝择其部落,因其土地,置为州府,设燕然都护府统领这些羁縻府州,由此可见,皋兰州最初是因铁勒浑部内附而置。
然而,史书关于皋兰州的设置还有不同记载:
皋兰州,贞观二十二年以阿史德特健部置,初隶燕然都护,后来属。
贞观二十三年二月四日,西蕃沙钵罗叶护率众归附。以阿史德特建俟斤部落置皋兰、祁连二州,隶灵州都督府,至永徽元年废。
根据这两条记载,皋兰州是为突厥阿史德特健部而设,这与前引史料记载矛盾。对此,岑仲勉认为,贞观二十一年(647)以浑部置皋兰州,贞观二十二年(648),又以薛延陀阿史德特健部置皋兰州,两州同名,故有东、西之分别,即浑部为东皋兰州,阿史德特健部为西皋兰州。东皋兰于永徽元年(650)改都督府,西皋兰于同年废。隶灵州者乃薛延陀之皋兰;刘统也认为,阿史德特健部由祁连州迁至凉州,更以皋兰州名之,应作西皋兰州。岑仲勉大致厘清了皋兰州在史书记载上的混乱,但这个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
贞观二十一年,以铁勒浑部置皋兰州(此为东皋兰州),隶燕然都护府。据两唐书及《唐会要》所云,浑部在漠北诸部最南边,大概在永徽元年(650)或三年(652)罢皋兰州。史载:
永徽元年,废皋兰等三州。
(东皋兰州)以浑部置,初为都督府,并以延陀余众置祁连州,后罢都督,又分东、西州,永徽三年皆废。后复置东皋兰州,侨治鸣沙。
虽然皋兰州的州名被废,但是漠北的浑部依然存在。武周年间,后突厥汗国兴起,大批铁勒部落从漠北往南迁徙,部分迁入了河西的甘、凉二州。《旧唐书·铁勒传》云:“至则天时,突厥强盛,铁勒诸部在漠北者渐为所并。回纥、契苾、思结、浑部徙于甘、凉二州之地。”作为管辖以上诸部的安北都护府(原燕然都护府),也随之南迁并侨置于“同城以纳降者”(今内蒙古额济纳旗西南),后又南迁至“(甘州)删丹县西南九十九里西安城”(今甘肃山丹县境内)。于是,浑部也迁至甘、凉境内,这也正是《旧唐书·地理志》中原属漠北浑部等羁縻州“寄在凉州界内”的原因所在。
《旧唐书》记载:“开元初废(六胡州——引者注),复置东皋兰、燕然、燕山、鸡田、鸡鹿、烛龙等六州,并寄灵州界,属灵州都督府。”开元初,灵州界内复置东皋兰,意味着河西浑部至少在开元初之前已迁往灵州,但是迁往灵州的浑部仅是河西浑部的一部分,而非全部。《资治通鉴》卷213开元十五年九月条:“初,突厥默啜之强也,迫夺铁勒之地,故回纥、契苾、思结、浑四部度碛徙居甘、凉之间以避之。”后因凉州都督诬陷,“瀚海大都督回纥承宗流瀼州,浑大德流吉州,贺兰都督契苾承明流藤州,卢山都督思结归国流琼州;以回纥伏帝难为瀚海大都督”。据上述浑大德被流放的史事可知,虽然开元初年灵州复置东皋兰,但开元十五年(727)河西依然有浑大德等浑部在活动。值得注意的是,同在甘、凉的铁勒、回纥、契苾、思结诸部首领均有羁縻都督的头衔,唯独浑部的首领浑大德没有,似乎不是史籍疏忽所致。
《旧唐书·浑瑊传》云:“浑瑊,皋兰州人也,本铁勒九姓部落之浑部也。高祖大俟利发浑阿贪支,贞观中为皋兰州刺史。曾祖元庆、祖大寿、父释之,皆代为皋兰都督。”《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又载:“自迥贵至瑊,世袭皋兰州都督。”从浑阿贪支到浑瑊世代为皋兰州都督。又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浑大德为浑元庆长子,浑大寿为浑大德之弟。但是从《旧唐书·浑瑊传》得知,大德弟大寿继其父元庆任皋兰都督。可见浑大德虽为长子,但并未继任皋兰州都督,足见《资治通鉴》的记载是可信的。
综合以上史事,武周年间,漠北铁勒浑部迁入甘、凉;开元之前,同为浑阿贪支系的河西铁勒浑部已一分为二,其中一部分远走灵州,唐朝置东皋兰州以安置之,由浑大寿任皋兰州都督;另一部分可能被浑大德所统,仍居于河西。浑大寿之子浑释之从小就在灵州活动,“少有武艺,从朔方军,积战功于边上,累迁至开府仪同三司、试太常卿、宁朔郡王”。浑释之之子浑瑊,皋兰州人,“年十余岁即善骑射,随父战伐,破贺鲁部,下石堡城,收龙驹岛,勇冠诸军”。浑瑊在贞元十五年(799)死后,灵州皋兰府可能也就此废止。另外,天宝十三载(754),陇右节度使哥舒翰为其部将论功行赏,“皋兰府都督浑惟明并加云麾将军”。《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的浑阿贪支家族没有浑惟明此人。高适入哥舒翰幕府之时,曾作《送浑将军出塞》诗云:“将军族贵兵且强,汉家已是浑邪王。子孙相继在朝野,至今部曲燕支下。”浑将军即哥舒翰麾下之浑惟明,燕支即今张掖山丹县境内的焉支山。从“至今部曲燕支下”的诗句可知,浑惟明应出自河西浑部,至于和浑大德的关系如何,目前并不清楚。从浑阿贪支开始,皋兰都督世系很清楚,前面史料记载浑惟明为皋兰府都督应误。
3.贺兰州
贺兰州是唐太宗为安置内附的铁勒契苾部落而置。史载,贞观六年(632),契苾何力“随其母率众千余家诣沙州,奉表内附,太宗置其部落于甘、凉二州。何力至京,授左领军将军”。又“十四年,为葱山道副大总管,讨平高昌。时何力母姑臧夫人、母弟贺兰州都督沙门并在凉府。十六年,诏许何力觐省其母,兼抚巡部落。”但《大唐左屯卫将军皋兰州都督浑公夫人契苾氏墓志铭》又载:“曾祖挌,隋右武卫大将军、贺兰州都督。祖何力,唐辅国大将军、右金吾卫将军、驸马都尉、贺兰州都督、申国公。”唐贞观年间才设贺兰州,但是墓志却记载隋时契苾挌任贺兰州都督;契苾部被安置于甘、凉后,契苾何力就被征召到长安任职,部众由其弟契苾沙门统领,但墓志却给契苾何力加上贺兰州都督的头衔。之所以如此,不过是后代追美祖先的附会之辞罢了,不足凭信。史书又载,契苾何力“有三子:明、光、贞。明,左鹰扬卫大将军,兼贺兰都督,袭爵凉国公”。故在契苾沙门之后,继任贺兰州都督的可能就是契苾何力长子契苾明。契苾明死后,其长子契苾嵸任贺兰都督,据《契苾明墓志》记:“(契苾明)以证圣元年腊月廿三日,遘疾薨于凉州姑臧县之里第,春秋卌有六……长子左豹韬卫大将军兼贺兰州都督上柱国凉国公嵸。”对此,《契苾嵩墓志》也有记载:
授公兄□(契苾嵸——引者注)为都督。狼星角怒,群羊虏云。不夕即朝,时无可识。匈奴大下,公兄频胜,短兵接战,为虏所擒。荒外身亡,骸留不返。主上矜念,褒赠荣官。部落有余,授公为都督,检校征战。累功迁至右领军卫大将军、赤水军副持节。吐蕃频扰,领兵不千,轻入青海,破军斩将。叙录功绩,授公为特进,表请入朝侍奉,留子检校部落。
从以上可知,契苾嵸在和突厥的争战中身亡,因“部落有余”,唐廷授契苾嵸弟契苾嵩为贺兰州都督。后契苾嵩入朝侍奉,留子检校部落。岑仲勉认为契苾嵩入朝后,留契苾承明(开元十五年流放藤州)检校部落。但在开元四年(716)《命薛讷等与九姓共伐默啜制》中,又有右武卫将军兼贺兰都督契苾承祖之说,可能当时留驻河西检校部落的应是契苾承祖,契苾承祖和契苾承明当为兄弟关系。换言之,契苾承祖和契苾承明先后为贺兰州都督。
贞观十六年(642),凉州的契苾部曾有契苾沙门等人远走漠北,叛逃于薛延陀汗国。贞观二十一年(647),唐在漠北以铁勒诸部置羁縻府州,曾以契苾部置为榆溪州,被置为榆溪州的这支契苾部是原凉州契苾部远走漠北的那一支。武周年间,因突厥叛乱,漠北铁勒诸部追随安北都护府南迁,“回纥、契苾、思结、浑部徙于甘、凉二州之地”。有学者推测,此次前来的契苾部众被编入设在河西的贺兰州契苾部落。其说可取,一是这两支契苾部本属同源,榆溪州的契苾部迁入凉州后,取消榆溪州的州名,两部自然合二为一,合乎情理。二是《新唐书·地理志》有如下记载:
回纥州三,府一。蹛林州(以思结别部置)、金水州、贺兰州、卢山都督府(以思结部置)。右初隶燕然都护府,总章元年隶凉州都督府。
蹛林州、卢山都督府本设于漠北,故初隶燕然都护府,南迁甘、凉后,就转隶于凉州都督府。上述引文中未见与蹛林州、卢山都督府同时设置、同时南迁的榆溪州,却多出了一个贺兰州。贺兰州初设之时就在凉地,为何又隶属于远在漠北的燕然都护府呢?原因在于上文中的贺兰州是原凉州贺兰州和漠北南迁的榆溪州重新组合。既然榆溪州曾隶属于燕然都护府,那合并后的贺兰州可以被认为隶属于燕然都护府。《新唐书·地理志》称以上三州一府在总章元年(668)由燕然都护府改隶凉州,实际上龙朔三年(663)已改燕然为瀚海。铁勒诸部始迁河西时,应隶属安北都护府,圣历元年(698)安北府东迁时才改隶凉州府,故《新唐书·地理志》所载年代有误。
天宝十四年(755)安禄山反,哥舒翰“领河、陇诸蕃部落奴剌、颉、跌、朱耶、契苾、浑、蹛林”等十三部落镇于潼关。潼关失守后,“河西诸胡部落闻其都护皆从哥舒翰没于潼关,故争自立,相攻击”。契苾部大概没有回到河西,“大和中,其种帐附于振武云”。又据《契苾通墓志》记载,契苾何力四世孙契苾漪曾任振武军所辖的胜州刺史充本州押蕃落义勇军使。契苾漪之子契苾通“始效职于单于府,即居上介、仍检校秘书监兼监察御史,都督贺兰府事”。在振武军胜州一带活动的这支契苾部落,契苾漪兼领胜州押蕃落使,契苾通又都督贺兰府事,父子二人作为部落首领都曾负责本部落事务。至于上文中提到的贺兰府,随着部落迁徙,也迁至胜州。
4.兴昔都督府
兴昔都督府是为凉州境内突厥人所置的羁縻府州。兴昔的名号与兴昔亡可汗有关,西突厥汗国亡后,唐朝于其地设昆陵、蒙池两个都护府,以阿史那弥射为左卫大将军、昆陵都护、兴昔亡可汗,统辖咄陆五部。“及讨平贺鲁,乃册立弥射为兴昔亡可汗兼左卫大将军、昆陵都护,分押贺鲁下五咄陆部落;步真授继往绝可汗兼右卫大将军、濛池都护,仍分押五弩矢毕部落,因令与卢承庆等准其部落大小,职位高下,节级授刺史以下官。”兴昔亡可汗的称号应该是西突厥灭亡后,显庆三年(658)才授予阿史那弥射。垂拱初,阿史那元庆袭兴昔亡可汗。长安三年(703),元庆子阿史那献又袭兴昔亡可汗,后卒于长安。兴昔亡可汗的称号世袭遂停。
据此判断,兴昔都督府的设置应不早于显庆三年,而且进入凉州的这支突厥部落原属西突厥咄陆五部。通过梳理文献,可以发现,在显庆三年后西突厥有两次较大规模的内迁。凉州境内兴昔都督府的设置可能跟两次内迁有关。《资治通鉴》载:“西突厥十姓,自垂拱以来为东突厥所侵掠,散亡略尽。濛池都护继往绝可汗斛瑟罗收其余众六七万人入居内地,拜右卫大将军,改号竭忠事主可汗。”另一次大的内徙发生于玄宗开元二年(714)九月至次年四月。这次内徙,是因统治西突厥旧部的突骑施可汗娑葛为后突厥可汗默啜擒杀,致十姓及别部某些首领率众内附以求庇护。关于以上史事,在《资治通鉴考异》所引《实录》中,记载较为翔实:
二年九月壬子,葛逻禄、车鼻施、失钵罗俟斤等十二人诣凉州内属。乙卯,胡禄屋阙及首领等一千三十一人来降。十月庚辰,胡禄屋二万帐诣北庭内属。明年正月,突厥葛逻禄下首领裴罗达干来降。二月,突厥十姓部落左厢五咄陆啜、右厢五弩失毕俟斤等相继内属,前后二千余帐。三月,突厥支副忌等来朝,诏曰“胡禄屋大首领之匐忌”。四月,三姓葛逻禄率众归国。五月诏葛逻禄、胡屋、鼠尼施等。
对于以上各部“皆以河南地处之”。在上述两次西突厥的东迁过程中,斛瑟罗收服的西突厥十姓部众或五咄陆可能自阿拉善沙漠南下进入了河西走廊。兴昔都督府的设置或与此有关。
5.卢山府、金水州和蹛林州
贞观二十一年(647),薛延陀破亡后,原属薛延陀统治的铁勒各部附唐,唐于其地置6府7州,各以其部首领为都督﹑刺史。以回纥为瀚海府、思结为卢山府、仆骨为金微府、阿布思(思结别部)为蹛林州等。武周年间,后突厥汗国兴起,大批铁勒部落从漠北开始往南迁徙。其中部分迁入河西的甘、凉二州。史称:“至则天时,突厥强盛,铁勒诸部在漠北者渐为所并。回纥、契苾、思结、浑部徙于甘、凉二州之地。”管辖以上诸部的安北都护府(原燕然都护府)同时南迁至同城镇(今内蒙古额济纳旗西南),后进一步南迁至删丹县的西安城(今甘肃山丹县境内)。《元和郡县图志》卷4天德军条:
(瀚海都护——引者注)总章二年,又改名安北都护,寻移于甘州东北一千一十八里隋故大同城镇。垂拱元年置大同城镇,其都护权移理删丹县西南九十九里西安城。景龙二年,又移理西受降城。
又据《资治通鉴》卷203垂拱元年六月条记:“同罗、仆固等诸部叛,遣左豹韬卫将军刘敬同发河西骑士出居延海以讨之,同罗、仆固等皆败散。敕侨置安北都护府于同城以纳降者。”研究表明,安北府置于同城应是垂拱三年(687)或四年,《资治通鉴》误系于元年。同城所置的安北府,一方面是接纳同罗、仆固等部降众,另一方面也是迫于突厥威胁,无法继续留在漠北的无奈之举。因此,安北府侨置同城,是和铁勒诸部的南来同步进行的。
思结本部之卢山府和思结别部之蹛林州本在漠北设置。垂拱年间,铁勒诸部的思结和思结别部进入甘、凉后,卢山府和蹛林州也随之迁入凉州。关于金水州,或认为史籍中漠北各羁縻州中并无金水之名,却有金微州,仆骨部所置“金水”是否为“金微”之讹略,存疑待考。但是,“金水”一名在垂拱年间就已出现在漠北,陈子昂《上西蕃边州安危事》中就有“今者九姓叛亡,北蕃丧乱,君长无主,莫知所归,回纥金水,又被残破,碛北诸姓,已非国家所有”的说法。后东突厥汗国建立后,阿史那骨咄禄还向漠北发动策反攻势,九姓仆固、同罗反叛,时任金山都护田扬名,率附唐西突厥诸部平定了仆固、同罗的叛乱。一向亲唐的回纥部也遭到了洗劫,故上文云“回纥金水,又被残破”。回纥与金水连用,金水似乎不应是羁縻州名,更像是部落名称,很可能是回纥或者回纥别部的名称。而隶属于凉州都督府的金水州应该为南迁的回纥或回纥别部所建。
天宝十四载(755),河西的思结部众也被唐征召镇守潼关。据敦煌文献P.2942《唐河西节度使判集》中《思结首领远来请粮事》载,潼关失守后,思结曾一度远奔漠北,后再度来归时,已“妻孥悉无,羊马俱尽”,可能已无多少部众。
综上,唐代羁縻州寄治地址与隶属关系比较复杂,主要原因是游牧民族流动性大,且归唐与叛唐现象时有发生。唐前期凉州的羁縻府州主要是为吐谷浑、铁勒和西突厥诸部所设,而这些民族原本并不居住于此,主要是迫于周边形势先后迁徙而来的。为了便于管理,唐王朝或新置羁縻府州,或将原有的羁縻府州侨治于凉州。他们在凉州时,基本还是以部落为单位,以部落首领充任羁縻府州长官。如《旧唐书·地理志》直接称吐浑部落而非吐浑州,而契苾、浑、回纥等部落的都督都基本是父子相承。后来,这些部众又陆续迁出。仪凤年间,迫于吐蕃威胁,閤门州和吐浑部落迁至延州;开元初,又将河西浑部主体迁至灵州,在灵州重置皋兰州;天宝十四载(755),河西契苾、思结、回纥等部随哥舒翰赴潼关,潼关失守后,部落迁徙他处,再未回到河西。只有凉州的西突厥部落,不知所终。因此,唐前期迁入凉州的少数民族部众,最后都因各种原因而陆续迁出,继续留在河西的部分则与当地民族融合了。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