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葬中的石窟:邢合姜石堂壁画略论
02-13 次遇见2015年,山西大同南郊发现了纪年为皇兴三年(469)的邢合姜墓,其中出土了一具绘满了佛像的石堂。张庆捷、张志忠曾先后披露了这具石堂的结构与图像内容,张志忠还指出壁画中的二佛并坐像与北魏墓葬中常见的墓主夫妇并坐图之间的联系,认为这反映了佛教思想对北魏墓葬的深刻影响。李梅田认为石堂图像象征从过去向未来的转化,反映出净土信仰与传统生死观的交融。韦正指出这一佛堂式墓葬情况反常,体现出其对佛教理解不够深入。常青将之与炳灵寺第169窟相比较,提出两者具有诸多相似性[5]。李崇峰、李聿骐则先后指出了该石堂壁画绘制技法与印度凹凸画技法间的联系。北朝墓葬中带有佛教因素的图像屡见不鲜,出现标准佛像的例子却几乎绝无仅有[7]。这件石堂的图像极具特殊性,其内容布局、丧葬理念等问题仍然有进一步勾勒的必要。因此,本文以此为中心,试分析邢合姜石堂图像的理念与成因,以期扩展对北朝墓葬与佛教关系的认识。
一 地下佛窟:石堂壁画内容再分析
邢合姜石堂由地袱、侧壁、梁架、顶板四部分组成,图像分布于四壁、顶板内侧,以及前壁外侧。前壁于中部开有门,门外侧两端各绘一尊力士,内侧两端则为带有双翼的虎形神兽,上部绘七尊坐佛。左右侧壁上部各有坐佛两尊,中部偏下为供养人行列。后壁布局与侧壁相似,中部偏下绘供养人行列,上部中央为二佛并坐像,其右绘坐佛一尊,左侧石板上部残缺,仅存下部供养人图像〔图一〕。顶板内侧绘六尊飞天。
这样的内容、配置与石窟图像十分接近,特别是与其时代、地域相同的云冈石窟。从题材来看,其后壁中心的二佛并坐像,在云冈石窟中有大量发现,据统计共有近400龛,是当时最为流行的题材之一。在第2、3、7、12等第二期洞窟,二佛并坐像还出现在正壁下层、中心柱南面等重要位置。石堂后壁右侧的坐佛旁边,绘有手捧雀鸟的外道形象,应当表现的是婆薮仙。婆薮仙在石窟造像中常与鹿头梵志同时出现,如云冈第19窟A洞东壁、第9窟前室明窗两侧,都出现了这一组合。石堂右壁坐佛右手轻抚一半跪状童子的头顶,表现的应是罗睺罗释子因缘像,类似图像在云冈第19窟南壁两侧、第9窟前室西壁均有发现〔图四〕。此外,坐佛上侧童子状的飞天,也是云冈石窟中常见的图式。
……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