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艺术研究中图像的使用问题
02-13 次遇见美术考古学的研究离不开对发掘报告、图录等资料中图像的观察和运用,以图像为论据能直观地展示观点,恰当地引证可胜过大段的文字论述。如何选择、运用图像,属于图像的使用问题(偏技术层面);如何认识、思考图像,属于图像的理解问题(偏研究层面);这两方面对于在研究中如何更合理、准确地运用图像资料都非常重要。限于篇幅,本文将集中讨论第一方面,即美术考古研究中的图像使用问题(图像的理解问题将另文专述)。下文中笔者将以早期艺术研究为例,从器物图像、墓葬图像,以及图像使用的常见问题这三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 关于器物图像
器物及其纹饰是早期艺术研究的基础性材料,观察、转引器物图像这看似简单的过程,实则也有不少值得注意的地方,为在研究中能够更全面、准确地使用器物图像,我们应注意以下五个方面:
(一)
结合文字说明
对于发掘报告、图录中的器物图像,一定要在其文字说明的配合下进行观察。目前,有个别研究在引用图像时明显没有结合文字说明,观察图像后就急于判断、解释、引申,有时这种判断甚至与器物图像的文字说明相违,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很难保证研究的质量。
发掘报告中的文字说明提供了完备的器物信息,如标本号、所属墓葬、出土位置、保存状况、器类归属、型式类别、出土数量、材质、尺寸、重量、厚度、颜色、铭文、特殊细节、残留痕迹、器物组合、器物内部情况、与墓主人位置关系、对应图片索引等方面均有详细的介绍。如果只观察图像,是无法获取上述全部信息的,而这些信息对于全面、准确认识器物,了解器物所属“原境”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引用器物图片前仔细阅读文字说明是非常必要的。
(二)
重视比例尺和剖面图
通过观察发掘报告或图录中的器物图像,人们一般会不自觉地在脑海中建构一个基于图像的立体模型,但这一模型往往是根据个人以往对此类器物的大体认识而形成的,就某一具体器物来说则不够准确。这时,就要结合发掘报告中的比例尺和剖面图对构想的模型进行修正(即使如此,待到看见实物时还常会有与设想存在较大差异的感觉)。
对于比例尺:由于刊印纸张尺寸所限,发掘报告中的多数器物难以1:1呈现,因此,比例尺是确定图中器物尺寸的最重要手段。之所以要重视比例尺,是因为器物的大小与其功能直接相关,在开展基于图像的具体研究之前,按照比例尺对器物进行原大“复原”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以殷墟妇好墓出土的两件圆鼎为例:小型鼓腹鼎(M5:835)(图1:1a)和亚弜铜圆鼎(M5:808)(图1:1b),两鼎造型有相近之处,线图所占页面也差别不大,但两者比例尺不同,若以同比例尺观察,两者尺寸上的巨大差异便一目了然(图1:1c)。虽均为妇好墓所出铜圆鼎,但尺寸的差别决定了两者的具体使用模式必然不同。再以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两件青铜面具为例:面具K2②:154(图1:2a)和面具K2②:148(图1:2b),如果忽略比例尺,很可能会误判两者大小差异不大,但实际上前者宽10.8厘米、高17.6厘米;后者宽138厘米、高66厘米,就宽度而言后者是前者的13倍多。将比例尺统一,就可以看到两者间尺寸的巨大差异(图1:2c),故在讨论三星堆青铜面具的用途前,必须将尺寸的差异纳入思考范畴。
……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