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在过程的戏剧教育:使孩子成为自己
52fw.cn 05-26 次遇见提到戏剧教育,很多人的反应是,“戏剧教育,是读莎士比亚吗?还是去剧院里当演员?那是否离我太遥远?我并没有向戏剧表演发展的打算”。事实上,戏剧教育离我们每个人都很近,所谓“戏如人生、人生如戏”。戏剧教育提供了扮演不同角色的自由与模拟人生的可能性。在此过程中,学员收获自信的表达,释放的个性,临场应变能力,并增强沟通合作、创造力等个人软实力。因此,戏剧教育对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发展—尤其是社交情感能力的发展,能起到重要作用。在北美、欧洲的许多学校每年会举办一场戏剧表演,老师尽力帮助每位学生表达自己;在中国,许多人对于将戏剧作为一种教育形式感到陌生,并且容易把戏剧教育等同于学习戏剧表演。
国内相对常见的校园戏剧是这样的,文艺老师或者学生干部当“导演”,一组人马对照剧本、台词一遍遍排练,直到演出当天将一出戏完美呈现。理想情况下,演员演技出众,人物形象惟妙惟肖,戏剧冲突扣人心弦,全场演出天衣无缝,最终大获好评。相关老师、学生、家长都倍感自豪。
笔者想到自己在中学时代一场失败的英文音乐剧。为了让班级参加校园戏剧节,我用英文重写了《新十二生肖》的剧本,从班级同学里找了十二位演员,每天抽出自习课的时间组织同学们排练。到演出前夕,班主任观摩后也觉得看起来“很流畅、有趣、有机会拿奖”。可到了演出当天快上场时,在舞台的后台,我才意识到只有两个手持麦克风。应该要事先录音,可是没有人告诉我这件事。最终演出时,台上演员的对白由于没有麦克,被嘈杂的背景声和嗡嗡的观众议论声淹没。全程只能看见演员们不明所以的动作,却听不见台词,只有钢琴(钢琴上方有麦克)突兀的伴奏。
按照常见标准来看,这真是场搞砸了的演出,每日排练付出的心血也白费了。可是,这段经历对我来说,没有成长和收获吗?改编英文剧本发挥了创造力和语言能力,组织同学排练锻炼了领袖力,而协调配乐、道具等剧务则练习了统筹能力。最终犯的错误——对台词录音的疏忽——确实严重影响了演出效果,但这也让我学到了“百密不如一疏”这一课。
在专业艺术表演的场景中,观众往往希望一场演出行云流水,过程中练习做决定、解决问题、社交合作,收获自信,塑造性格,发掘自己的独特个性。
Ava介绍道,她所在的公司将百老汇剧目从纽约引入中国后,尝试从青少年开始培养音乐剧欣赏能力,并与纽约iTheatrics戏剧教育机构、美国夏洛特儿童剧院合作,邀请他们的音乐总监、艺术指导等老师,在上海、天津、宁波举办音乐剧夏令营。在落地过程中,戏剧老师们发现中国孩子的一大特点是追求正确的标准答案,给自己压力很大,渴望完美的表现。他们担心自己的声音不够好听,姿势不够到位,勤奋地背着台词,一遍遍对着稿子朗诵,却不敢抬起头直视老师和同学。Ava Chou对此表示理解,“孩子们习惯性地在环境中寻找标准答案,害怕在一群人面前表现自己,非常害怕在同学面前出错、丢脸。” 针对这个问题,他们花了三天时间创造使孩子们感到心理上安全的空间。这很大程度上关乎心态的转变,比如,但凡有孩子尝试了,就会有掌声,无论表现如何。“重点并不在于表演是否正确,而在于他/她尝试了,突破了障碍,没有再害怕,这份勇敢就值得庆贺。”半周之后,学员们逐渐开始抬起头看着老师和同学,勇敢地表达自己,并能接受出错,也更多地倾听他人在表达什么,彼此配合着一起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