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中与模数:凤阳明中都城规划设计中的因与革
02-13 次遇见摘要:规划经验的因革相续是中国都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明中都作为中华帝国最后一座在南方的新建都城,既继承了成熟的规划经验,又反映出与北方都城有所不同的革新内容。本文从择中和模数两个主要都城规划层次,剖析了明中都规划的因袭和革新内容,其中环境择中和方格网模数法是其突出的方面。在此基础上,从实践的角度提出明中都城规划方法研究对把握该城市的空间结构和脉络有着重要的意义,而这将是连接明中都城当前文物保护与城市发展协调协同的桥梁。
1、引子
对传统营城经验的因袭与就具体形势而作的变革是中国古代都城规划设计方法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中国古代都城大致可分为旧改和新建两类。从旧城改造而来的都城,由于原城市条件的约束,常见有局部因地制宜的创新。新建都城多体现为前期都城规划经验的综合,以及与理想都城理念的融合。学界就《考工记》对古代都城规划影响程度的争论,其要点就在于考察都城的所属类型。基本规律是越晚期的新建都城,前期都城规划经验体现地越丰富,与理想都城理念融合得越密切。
凤阳明中都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的时空范围里有两个突出点,即中华帝国最后一座新建都城,且处于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区。前一个特点让明中都成为历代规划经验的集大成者,后者使其具有与北方都城不同的创新之处。
上个世纪70年代,王剑英先生曾对明中都的历史沿革、考古遗存、都城形制、考古遗存、建筑艺术和建造技术等方面做了较为全面的记录和研究。自此之后,明中都的规划研究大多集中在都城形制的记述和比较,如陈怀仁讨论了明中都中、副轴线设计、祭祀建筑布局、钟鼓楼形制,及其与北京城之间的关系。近年来,研究有所拓展,涉及到了都城规划的具体形态,如彭亚茜,陈可石研究了明中都中轴线的空间形态关系,赵春晓在对比元、明宫城平面时,涉及到明中都宫城比例关系的讨论,陈筱在研究中国近古都城形态时,重点阐述了明中都与《考工记》的对应关系。但上述研究仍主要停留在阐述明中都对前期都城规划经验的体现或讨论其与《考工记》理想都城理念的对应关系上,即关注明中都规划设计的因袭方面,忽略了其革新的一面。
明中都的革新内容展示了置身于南方地理环境中的都城规划所特有方法和手段,对拓展都城研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具有价值和意义。不过,革新常在因袭的背景下进行。政治象征与工程实践是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两个核心内容,在形态上可表现为“择中”和“模数”的关系。本文正是以“择中”和“模数”两大都城规划传统为背景,结合明中都的地理环境特点,揭示出明中都规划的革新内容和特点。这些规划特点对把握明中都城市的空间结构有重要意义,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解是城市发展与遗产保护规划相融合、城市空间文脉延续得以保持的基本前提。因此,明中都规划设计研究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