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象忘意与得意忘象:汉代故事画像中的“错误”
02-13 次遇见摘要:汉画像的故事题材中确实存在不少知识性或技术性的错误,但也有不少看似的“错误”是有意为之的,通过“嫁接”、“合并”等各种手段,对画像和榜题进行再加工,在有限的故事内容和稳定的画像格套上增加其他故事因素、内容,结果造成了整体格套化下的个体丰富性和多样性,同时也大大增加了解读的难度。“格套”是汉画像研究中的重要方法和工具,除了格套的流行和重复,还应看到格套的变化、破坏和组合,各种格套之间的互动。
关键字:汉画像 历史故事 “错误” 格套 图像制作
汉代画像中有大量的历史故事类题材,由于这些故事大多数通过文献的方式流传至今,有些通过图像的方式也还有一定时段的流传,使得我们对其内容和背景有比较确切的了解,成为汉画像题材中认识最为清楚的一部分。通过榜题、格套,同时与文献记载相结合,可以说汉画像中的大多数历史故事题材已经被准确辨识。但是,即便在已经辨识的材料中也还存在一个众所周知的问题,即是许多画像内容和榜题与我们已经取得的较为准确的认识存在较大差异,而这些差异的程度往往都不是故事流传版本和具体细节差别可以解释的。如许多完全不同时代的人物题刻在一起甚至一个确定的故事情节里,又如许多我们已经完全可以确定的人物旁却题刻着其他人物的名字。这种情况还不是一些特例,而是较多地存在。对于这些情况,以往一般认为是工匠的错误所致,是受到工匠的知识和认识水平局限而产生的错误。近来也有人根据后世道书中仙鬼品级的迁谪递补标准,将汉画像中不同时代人物题刻在一起的现象解释为他们在冥界中的官职的排序,认为是一种特定知识的准确表达。然而,不仅是简单的排列,许多确定的故事情节中也题刻着不同时代的人物名称。那么,如何解释不同时代的人物共同演绎着一个与其毫不相干的故事呢?恐怕这还是图像形式本身的问题。通过分析,这些“错误”中间确实存在一些真正的混误,不过也有不少是通过我们称为嫁接、合并等方式进行的主观改造,有些可能近似于对古代题材的艺术性的再创造,有些则是为了增加画像容量和题材内容的简单而功利的目的。
一、张冠李戴:混淆
汉代故事画像中有一些内容和榜题的错误确实是由于知识、观念或刻画过程中的混淆造成的。这方面以往注意较多,我们这里仅举一个较为明确的例子说明。
山东泰安大汶口汉画像石墓出土一方画像石(报告中编为第二石),其上刻画着两个常见的孝子故事。右上方二人紧对着跪坐在一榻上,右侧人物(以观者为准,后同)右手托住左侧人物的颈部,二人面部紧密相对。两人旁边各有一榜,右侧为“孝子丁兰父”,左侧为“此丁兰父”。中间部分亦为二人,右侧人物一边持锄劳作,身前有农作物,一边回头顾视左侧人物。左侧人物倚坐于鹿车(手推车,由于汉画像中鹿拉之车也称鹿车,故此说明)推柄之上,手持长杖,杖头似有鸟,或为鸠杖。鹿车停靠树下。二人上方各有一榜,右侧为“孝子赵苟”,左侧为“此苟□父”。榜题显示这两个画像分别为文献中多有记载的丁兰刻木和孝子赵苟的故事。然而发掘者已经注意到,右上方画像虽然榜题为丁兰,但内容实与丁兰故事有别,而认为应该为邢渠哺父故事。虽然没有具体论证,但这种认识显然是经过对比得出的。
……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