毓庆宫原状陈设复原研究
02-13 次遇见摘要:毓庆宫以太子宫肇建,其地位特殊、空间独特,使用功能几经变化,又留存较多资料,是清宫原状陈设复原研究的理想对象。本文以光绪朝《毓庆宫陈设档》为主,嘉庆、道光、咸丰、宣统朝陈设档为辅,结合样式雷图样、奏销档、君臣日记等,对照《故宫物品点查报告》与故宫博物院院藏文物,探讨毓庆宫(工字殿前殿)作为光绪帝典学之所的功能分区及其具体陈设。此研究成果亦可为清宫日常陈设的复原研究与展示提供参考。
今日研究者对清宫室内陈设的关注,与故宫作为遗址性博物馆且留藏大量文物密不可分。空间、文献、文物若有机结合,便可使陈设回归其位,使宫殿再现历史。
一 研究背景
毓庆宫位于紫禁城东路,坐落于奉先殿与斋宫之间。它以“太子宫”闻名于世,又因“小迷宫”之名而备受瞩目。其建筑格局为二座门、三大殿、四进院,自南向北依次为前星门、祥旭门、惇本殿、毓庆宫、继德堂、后罩房。中殿毓庆宫与后殿继德堂由一封闭式穿堂连通,形成工字殿。本文主要讨论的陈设空间为工字殿前殿,即狭义的毓庆宫。
目前有关毓庆宫区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建筑与历史两个领域。前者关注建筑沿革、空间变化、材质工艺;后者聚焦储位传立、宫殿功能,尤其是毓庆宫在嘉庆[、光绪时期的使用。对于毓庆宫的具体陈设,仅王子林《清宫原状陈设》中摘录了部分光绪二年《毓庆宫陈设档》。因此,关于这个宫殿系统性、综合性的原状陈设研究还比较缺乏。
选择毓庆宫区域作为清宫陈设个案进行深入讨论有三方面原因。首先,这座宫殿拥有无二的建筑功能。从太子宫到皇帝的几暇之所,再到幼帝的典学之处,它既关乎国本又紧系帝制。毓庆宫作为太子宫肇建于康熙十八年(1679),后因太子允礽被废,转而供皇子皇孙居住。雍正九年(1731),上命将毓庆宫改为斋宫。乾隆八年(1743)毓庆宫添建后供皇子读书。乾隆六十年毓庆宫扩建以迎接皇太子颙琰,当时惇本殿、毓庆宫、继德堂三殿齐备。嘉庆四年(1799)之后,这座宫殿被改造为皇帝的闲余之所,不再令皇子居住。之后,光绪帝载湉在此学习长达二十年,是继嘉庆帝后最重要的使用者。其次,继德堂拥有独特的室内空间,因其隔断密集而成为著名的“小迷宫”,是一个与众不同的陈设空间。最后,毓庆宫作为嘉庆帝潜邸,可与乾隆帝潜邸重华宫相提并论;继德堂“迷宫”又可与符望阁“迷楼”进行比较研究。因此本文亦是抛砖引玉。
相较其他领域,清代宫廷陈设研究起步较晚,因此研究方法与材料的讨论显得更加必要。在研究方法上,朱家溍先生在《明清室内陈设》中以个案的形式有所展现,即“档史结合。在原状展览实践过程中,还应包括“文”“物”相映。先说史料。各类材料中,清宫陈设研究更倚重档案,尤其是《陈设档》。以毓庆宫(狭义)为例,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有嘉庆八年、嘉庆二十四年、道光二十年、咸丰六年《毓庆宫陈设档》,故宫博物院藏有光绪二年、宣统二年《毓庆宫陈设档》,使其原状研究与陈设恢复有据可依。也只有依靠《陈设档》,宫殿的陈设“才能有点时代性”。但单一的《陈设档》亦不可尽信,还需结合其他材料以求更加准确、全面。
再说实物。唯有将《陈设档》《故宫物品点查报告》和院藏文物三者相互对应,才可能选出原状文物。而三者对应的桥梁,是院藏文物的“参考号”。“参考号”包括了1925年起清室善后委员会以《千字文》为各宫殿(不包括前朝区域古物陈列所管辖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等处)文物登记造册时的编号,如毓庆宫区域物品多为“餘”字号。但需要注意的是,毓庆宫区域点查时部分物品已不在原位,且《点查报告》混淆了惇本殿与工字殿的物品位置,因此使用时应格外小心。此外,时代更迭、信息湮没、文物外拨,也给文物的全数归位增加了难度。原状文物的具体查对,将在下文讨论工字殿前殿西间陈设时详细说明。此外,有关清宫生活的绘画、老照片等图像资料也是原状研究与恢复的重要参考资料,宫殿内留存的贴落匾联及其痕迹亦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既然材料具备、方法明确,便可判断毓庆宫工字殿前殿(下文简称“前殿”)所能恢复的历史年代。
……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