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识的英国人如何看待巴黎圣母院火灾?
52fw.cn 04-21 次遇见4月15日晚,我从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得知了巴黎圣母院大火的新闻。当时英国大陆华人集体刷屏,一片沉痛哀悼。再去看我的Facebook上的反应:一位墨西哥朋友转发了;英国人没有一个。
当时我们全家正在葡萄牙度假。等我们了解了来龙去脉,Marcus(马克斯,我的英国先生)说:“幸好没出人命,毁了可以重建。”我当时心里震了震,在微信上发帖说:“中国人对法国(欧洲)文化历史的崇拜,我估计英国人一辈子不能懂。”
先生马克斯与我几乎同龄。他对巴黎的记忆只有两次:一次是学校活动,另一次是陪我母亲去观光,满足她老人家的心愿。他小时候去过法国多次,都是被父母带着去南部度假。他说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英镑很贵,去法国度假便宜极了。
我另一位英国朋友,从来没有去巴黎的念想。不过今年1月底她和她先生疯狂地去了一次。当时英国下大雪,飞机铁路都停运,他俩冒大雪开车八小时赶到巴黎,总算没错过威尔士队与法国队的橄榄球赛。这是她第一次去巴黎,她说顺便看了看埃菲尔铁塔,感觉还不错。
我另一对去过巴黎的英国朋友,是带孩子去那里的迪斯尼乐园。可是巴黎的迪斯尼太小,我先生和他的同龄人小时候都是去美国佛罗里达州的迪斯尼,英国人普遍觉得只有那里才算迪斯尼。
和现代的英国人接触,一些中国人很容易得出“英国文化变得肤浅”的结论:他们竟然不再喜欢钢琴,不再以欣赏交响乐为美,圣母院大火的各种沉痛与惋惜,在于当下很多中国人把保护世界历史文化视为己任,且将其定义为高尚的世界责任感与情怀。但这样的似乎充满正义感与品味感的高度,在英国社会并不普遍,因为这高度在英国早已过时。几百年前首先创造并推动“世界文物价值连城”思维的人正是英国人,想一想大英博物馆里的世界宝物,不管其获得手段是否卑劣,但英国人几百年前就占据了此高度,至今仍是霸主。
去年我去雅典度假,参观完卫城脚下的雅典博物馆后,感觉很失望。卫城上的宝物“埃尔金石雕”(指19世纪初被英国埃尔金勋爵从卫城帕特农神庙运回英国的部分雕刻和建筑残件)已经被大英博物馆第18号馆收藏多年。回到英国后,我在大英博物馆第18号馆陈列出的一段文字中找到了我失望的原因。大英博物馆说:“卫城石雕在伦敦和雅典讲述不同故事。雅典博物馆专注于雅典与卫城的古老历史(即只是城市级别的博物馆),卫城石雕是故事的叙述者;而大英博物馆是世界性博物馆,埃尔金石雕与其他文物如古埃及和波斯文物等一起,呈现了世界的综合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