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时》创始人杨鸣镝:不为孩子做“浅显”的读物
52fw.cn 06-12 次遇见诞生于2015年的《少年时》,目前已成为中国国内领先的青少年科普人文杂志。它背后是兼具中美教育教学经验的主创团队,杂志每月出版一册,每期一个主题,孩子创办《少年时》。
《少年时》并非起源于一个清晰的计划。杨鸣镝最初的想法很简单,她看着自己的两个孩子在美国读了很多绘本,而回想起自己小时候没有绘本只能读“大人的书”的经历,想把绘本引进中国去。她期望把最近二三十年科技的最新发展,以及人文的新锐观点,每个月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传递给孩子。“传统式教育的大环境,特别是学校教育,是很难改变的,但是读物可以先行。”
当然,在她产生了这个想法的2005年前后,不少人已经开始致力于将丛书引进中国了。在与同类读物的比较中,《少年时》被讨论得最多的一点,恐怕是它的难度。去年秋天《物质的本源》这一期讲解基本粒子与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令不少家长都大呼看不懂。杨鸣镝解释说,21世纪的少年需要一本“不矮化儿童”的读物。“我们做的不是知识点,我们做的是科学的过程。未来的世界需要大量的人,去解决更复杂、宏大艰深的、从前人类从没有遇到过的难题。他们需要把层层叠叠的知识点串起来,多学科地发展。”不过,《少年时》在坚持难度的同时,也在积极尝试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力图将复杂的知识故事化、形象化。
《少年时》创办五年,订阅量从最初的1800套,到今年预计的7.5万,累计用户达到十万+。
杨鸣镝自己的家庭是一个典型的美国华裔学霸家庭,两个儿子均是国际象棋国家大师(US National Masters,她的家庭是美国历史上第九个培养出两个大师的家庭),大儿子刚刚入读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本科,与父亲成为校友。不过她对于“学霸家庭出学霸,逆袭越来越难”的看法并不赞同。她认为,如果以哈佛等美国最高学府的录取标准来看,它们为特权学生和弱势学生留出了差不多的名额比例,说明社会机制在支持逆袭。但反倒是中产阶级不可避免地成了最焦虑的群体。
本文发布前不久,2019年5月,牛津大学公布了两项新计划,在未来四年内将招收的拥有较为弱势背景的英国本科生比例提升至25%。此前剑桥大学也公布了类似的动议,似乎都在佐证她的观点。
对于“自己是否是虎妈”的提问,这位华裔学霸家庭的母亲一口否认。“我从来不检查他们的作业,甚至州会考或者ACT是哪天都不知道。 ”她让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养成习惯,学校的事就是自己的事,但她和先生会为孩子的爱好和体育投入大量精力。两个孩子都有两项体育运动进了校队,在国际象棋上的成就则尤为突出。
“也可能我们就是幸运,也可能是路从小就走对了。”
以下为部分访谈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