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前凉西域屯田述论
02-13 次遇见内容提要:魏、晋、前凉时期,中原局势动荡,但魏、晋、前凉政权对西域的经营并未中止。承两汉旧制,在楼兰、高昌设置西域长史(西域都护)、西域戊己校尉,驻军屯田。楼兰、高昌屯田制度完备,成效显著,有力地支持了魏、晋、前凉政权对西域的军政管辖,维护了西域的稳定,保障了丝绸之路的通畅。
曹魏代汉之后,我国进入了延续近四百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先后并存多个政权,南北对立,战乱不休,对西域的经营自然不如两汉时期。但是,自西汉开通西域、建立西域都护府对西域行使有效的军政管辖为始,经营西域,开通丝绸之路,已经成为中原政权实现统一大业的传统标志之一。正因为如此,魏、晋以及偏居河西的前凉政权都曾致力于经营西域,而且都继承了“汉武以屯田定西域”的模式,设立西域长史(西域都护)、戊己校尉,移驻军民,开设屯田,加强对西域的管辖,维护西域的稳定与丝绸之路的通畅。
一、 魏、晋、前凉时期的西域戊己校尉、西域长史
曹魏、西晋、前凉时期,继承两汉治理西域的传统模式,皆曾设立西域长史(西域都护)、戊己校尉,驻守西域,开设屯田。
1.曹魏时期的西域戊己校尉、西域长史
东汉末年爆发的黄巾大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政权,使其名存而实亡。各地军阀趁势而起,割据一方,互相攻战。曹操接受枣祗、韩浩的建议,于建安元年(196)募民屯田许下,取得了“得谷百万斛”的卓著成效。在此基础上,曹操将屯田制度推广到各地,“于是州郡例置田官,所在积谷。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翦灭群贼,克平天下。”屯田制度在曹魏时期进一步完备。
曹魏与吴、蜀等政权在中原争战对峙,但两汉以来对西域的控制与联系并未中断。曹魏一方面通过设立西域戊己校尉控制高昌,设立西域长史控制楼兰,经营西域;另一方面则承两汉之声威,抚绥西域,于是,“其大国龟兹、于阗、康居、乌孙、疏勒、月氏、鄯善、车师之属,无岁不奉朝贡,略如汉氏故事。”魏文帝即位后,鄯善、龟兹等国遣使奉献,“西域遂通,置戊己校尉。”原敦煌功曹张恭以助朝廷平定河西割据势力,迎敦煌太守尹奉就任有功,黄初二年(221),“下诏褒扬,赐恭爵关内侯,拜西域戊己校尉。”数年后张恭调任,“而以子就代焉。”张恭、张就父子两代连任西域戊己校尉,“父子并称于西州。”曹魏西域戊己校尉设于西域东部的高昌,管理高昌地区的屯田。根据出土简牍记载,曹魏在西域还设有西域长史,驻于楼兰,管理楼兰地区的屯田。
2.西晋时期的西域戊己校尉、西域长史
司马氏建立的西晋,在曹魏统一事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实现了统一局面。于是,“聿修武备,思启封疆……通上代之不通,服前王之未服。”西晋依前代旧制在楼兰设立西域长史,在高昌设立西域戊己校尉。时,鲜卑势力兴起,对西域构成威胁。咸宁元年(275),“西域戊己校尉马循讨叛鲜卑,破之,斩其渠帅。”次年,“鲜卑阿罗多等寇边,西域戊己校尉马循讨之,斩首四千余级,获生九千余人,于是来降。”马循两次讨平寇边鲜卑,甚至擒斩鲜卑近万五千人,显示出当时西域晋军兵力之强。当然马循所统出征军中不一定都是本部官兵,很可能有不少官兵来自西域各族,但戊己校尉本部官兵则应是出征军中的前锋或主力。由此推想,戊己校尉本部官兵如果没有就近生产的足够屯粮为后勤补给,这两次出征取得完胜的结果是难以想象的。由此也可以推知,西晋在西域东部开设的屯田区规模不小,成效显著。西晋西域戊己校尉也承袭了汉制,不仅管理屯田区,而且负责边塞地区的军事防卫任务。此外,敦煌人索靖也曾“拜驸马都尉,出为西域戊己校尉长史。”依曹魏旧制,西晋也设立了西域长史,治所设于楼兰,因此,西域长史统辖的官兵在楼兰也开设有屯田区。
3.前凉时期的西域戊己校尉、西域长史
西晋末年,政治腐败,爆发“八王之乱”,中原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西晋凉州刺史护羌校尉张轨父子遥尊晋室,发展势力,据以自保,史称“前凉”。至其孙张骏在位时,前凉政权进入鼎盛时期,势力远达西域东部。沿袭魏、晋旧制,前凉在楼兰设有西域长史,在高昌设有西域戊己校尉,率军屯戍。
东晋咸和初年,发生了西域“戊己校尉赵贞不附于骏”的反叛前凉事件。屯驻楼兰的“西域长史李柏请击叛将赵贞。”但李柏出军未能讨平赵贞,反而“为贞所败”。张骏宽恕了李柏败军之罪后,出军西域,击败赵贞,“……骏即擒之,以其地为高昌郡。”或说李柏、赵贞为晋所设西域长史与戊己校尉,李柏归附张氏政权,而赵贞不愿归附,张骏出军擒赵贞,“全部接管了西晋设在西域的统治机构。”从当时张骏尚奉正朔以及楼兰出土的“李柏文书”中所载“五月七日西域长史关内侯李柏五□”[字句来看,说李柏、赵贞为晋任命的官员是有一定道理的。
张骏出军擒赵贞之后,势力远达西域,遂将前凉疆域划分为凉州、河州、沙州三州,“张骏假凉州都督,摄三州。”其中,“敦煌、晋昌、高昌、西域都护、戊己校尉、玉门大都护三郡三营为沙州。”由此可知,前凉时期首次在西域东部设置了高昌郡,这是中国历史上将内地的郡县行政管辖建制推行到西域的最早记载。同时,前凉不仅继承了魏晋以来在西域设置西域长史、戊己校尉的传统制度,而且依西汉旧制将西域长史改称为西域都护。
前凉鼎盛时期,张骏对西域的经营也进入了高峰时期,史载:“又使其将杨宣率众越流沙,伐龟兹、鄯善,于是西域并降。鄯善王元孟献女,号曰美人,立宾遐观以处之。焉耆前部、于阗王并遣使贡方物。”
4.西域长史与西域戊己校尉之关系
自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府之后,西域都护即为西域最高军政长官。东汉西域长史为西域都护之递变。自东汉班勇以西域长史将兵出屯西域柳中,西域长史成为西域最高军政长官。魏、晋、前凉皆沿用前朝旧制,于楼兰设西域长史。当时,楼兰是中原王朝统治西域的政治军事中心,而在高昌设置的西域戊己校尉,则隶于西域长史。楼兰、尼雅出土文书303号载:
兵曹 泰始四年六月发讫部兵名至
高昌留屯逃亡物故等事
胡平生先生据以认为,“‘泰始四年六月以来,’指所存档案起始日期,内容是楼兰驻军派往高昌屯戍的兵士逃亡与死亡情况的记录。前往高昌屯戍的兵士由楼兰派出,‘逃亡物故’情况呈报楼兰备案,这说明楼兰乃是中原王朝统治西域的政治军事中心。”这一分析很有道理。后来,西域长史李柏奉命进击反叛前凉的戊己校尉赵贞,也从另一方面佐证了西域长史为西域最高军政长官。但由于西域长史、西域戊己校尉各自统领一部官兵,相距遥远,戊己校尉应有相对的独立性,而且很可能是由于高昌地区屯田条件相对楼兰一带更好,故赵贞有足够的实力来击败李柏。
二、 魏、晋、前凉在楼兰的屯田活动及其制度
曹魏、西晋、前凉时期,在楼兰设有西域长史,统辖官兵戍守屯田。楼兰作为屯田区,其屯田活动与制度正史缺载。但据自上世纪初对尼雅、楼兰遗址的发掘所得木简、残纸文书以及学界对这批文书的研究成果,楼兰屯田活动与制度大致可见其端倪。
1.楼兰屯田的性质、组织单位与生产活动
楼兰为西域长史驻地。西域长史统辖屯戍官兵,据出土泰始初文书所见楼兰地方职官有:长史、司马、主簿、功曹掾、监量掾、监藏掾、监仓史、书史、功曹史、录事掾、兵曹史、水曹督田掾、客曹史、奏曹史、仓曹掾、仓曹史、督、将、伍佰、马下、铃下、督战、从掾位、从史位等。
胡平生先生认为,长史及其属下的这些官职属于军事建制,没有民政官员。“似乎长史营主要的功能就是负责屯戍部队的管理,当时当地并没有来自中原的百姓需要主管民户的‘户曹’之类的官员加以管理。除了屯戍驻军之外,当地居民仍是胡人,而胡人是由‘胡王’管理的。”当地没有内地移民和长史属下官职属于军事系统的事实表明,西域长史所属官兵在楼兰有着专门的驻防与屯田地区,屯田官兵在军事体制管理下从事生产,楼兰屯田属于军屯性质。
楼兰军屯以“部”为组织单位,部则以将领姓名名之。《楼兰尼雅出土文书》302号载有:
将梁惠部 卅二人 七月 二日
431号载有:
将伊宜部 溉北河田一顷 六月廿六日剌
439号载有:
右驴十二头驼他二匹将朱游部
479号载有:
499号载有:
将狄津部
上引479号文书中之“见”与“现”通假,见兵当为现兵,“见兵廿一人”即实有屯兵21人。
正因为楼兰军屯以部为单位,屯兵也称为部兵。《楼兰尼雅出土文书》261号载:
619号载:
入都督部兵睹
军屯以戍守官兵为劳动力从事屯田劳动,屯田面积使用内地顷亩计算法,凡种植作物、顷亩以及灌溉情况都须登记备案。
侯灿先生将上引479号文书中所载“截”字释为“栽”,他还指出,“穈是糜字的省写,王国维先生《流沙坠简·戍役类》中考证甚详。”“莇”字难解,李宝通先生释为“锄”,但未见根据。今按《汉语大字典》有解为:“按:今《孟子》‘莇’作‘助’。”助有殷代租赋制度解,又有同“鉏(锄)”解。据此,西域长史属下兵屯种植有大麦、糜、小麦等农作物品种,大凡种植、灌溉、锄治都有集中管理。而“将张佥部见兵廿一人”,“将梁襄部见兵廿六人”,则应是指该部从事屯田的屯兵数额。屯兵集体从事种植、锄治、灌溉、收获等各种屯田劳动。
2.官仓管理屯粮
屯田生产的屯粮上交官仓,由官仓负责支出。官仓收贮驻军用粮,负责屯粮的收入支出,对于屯戍官兵具有特殊的意义,因此,官仓收入支出的管理登记要求极严,凡入粮、领粮数量及人员须有明晰的账目,楼兰尼雅出土此类木简文书甚多,充分显示出仓廪对屯粮的管理作用。《楼兰尼雅出土文书》1号载:
252号载:
出黑粟六斛给稟书史阎□□兵
253号载:
出黑粟六斛稟书史王íííí给咸熙三年□
3.官给耕畜与农具
楼兰屯田使用的耕畜,有骆驼、牛、马、驴等,使用的农具有犁、胡臿等,也有详细的登记记载,说明屯田牲畜与农具皆属官给。
《楼兰尼雅出土文书》452号载:
得驼他一匹到
452号载:
出驼他葪一具给工王柔治已五月九日□□
463号载:
□□齿长牛入出起
323号载:
□□驴五十六□
502号载:
□□五斛六斗六升七合出牛
525号载:
□ 牛二匹□
514号载:
□□因主簿奉谨遣大侯究犁与牛诣营下受试
348号载:
承 前新入胡臿合三百九十五枚
耕畜来源很可能是从当地征购或官牧场中挑取。由于屯田需要大量农具,故铁质农具很可能是从河西、陇右各地调取。
4.水利灌溉与屯田的管理
西域屯田多处于沙漠绿洲,而楼兰屯田是沙漠绿洲屯田的典型。沙漠绿洲上的农业生产,水利灌溉极其重要,故楼兰屯田上专设有守堤兵。《楼兰尼雅出土文书》356号载:
帐下将薛明言谨案文书前至楼兰拜还守堤兵廉决□
屯田为国有制土地,屯兵集体劳动,需要进行严格的管理督察。楼兰屯田上设有专职督察官员,称“督田掾”。270号载:
□ 督田掾张
271号载:
督田掾
此外,尚有功曹掾、监量掾、监藏掾、监仓史、功曹史、录事掾、水曹督田掾、仓曹掾、仓曹史等官员名称,应是从事对屯田效绩、仓廪收支、屯田水利等方面监督管理的专员。
5.楼兰屯田劳动者的来源
楼兰屯田属于军屯性质,屯田上的劳动者都是西域长史属下的官兵。楼兰尼雅出土文书中多处载有敦煌、晋昌、姑藏(臧)、酒泉、张掖、武威、西平、西郡等郡县地望,可证屯田官兵来自陇右、河西一带的居多。作为魏、晋、北凉政权屯戍边疆的正规军,自然应有或三年或五年轮番屯戍边疆的制度。但由于战乱、交通不便、改朝换代等原因,大概虽有轮番屯戍制度,但并未能按制度全部落实。正因为如此,《楼兰尼雅出土文书》34号载有“弟妹及儿女在家不能自偕乃有衣食之乏”、“各尔在远不数音闻常用叹想信息知平安”;469号载有“无阶亲省骞心东望”,反映出长期在边疆屯戍的官兵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情怀。
楼兰屯戍官兵中还有一些来源于西域当地的应募者,他们习惯当地自然环境,从事耕作、水利、放牧等劳动较之内地官兵更为得心应手,在楼兰屯牧活动中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楼兰尼雅出土文书》中载有不少以“胡”为姓的屯戍兵丁,如“兵胡金□”(256号)、“□胡向犁□”(276号)、“兵胡秋儿”(432号)、“兵支胡薄成兵支胡重寅得”(434号)、“兵胡腾宁”(553号)、“月支国胡□”(699号)等,他们很可能即当地应募的各民族屯戍兵丁。
6.楼兰屯田的衰落及其原因
通过对楼兰尼雅出土文书中廪给数量变化的研究,胡平生先生提出了泰始二年(266)以后,屯戍兵士的廪给数量不断减少的认识。他进一步指出:“粮饷减少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屯戍兵士的逃亡与死亡,而兵员未能得到及时的补充,另一方面是因为周围的环境不断恶化,造成粮食减产,收不敷用。在食不果腹的情况下,楼兰屯戍军当然不能再继续坚持下去了。”他还提出:“泰始末或至迟在咸宁初,设在楼兰的西域长史营很可能是被撤销了……后来,张轨进据凉州,在其实力逐渐雄厚之后,才重新开始对楼兰的经营。楼兰出土的‘永嘉’纪年的文书正是其实证。”
然而,北凉对楼兰的经营并未能改变楼兰衰落的走势。十六国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楼兰国及楼兰屯垦区的记载逐渐消失,这里失去了昔日的辉煌,变为无人生存的沙漠废墟。自然环境的变迁是楼兰衰落的主要原因,但自西域长史驻楼兰之后,楼兰驻军增多,屯垦区扩大,应该也是加剧自然环境变迁的一个主要因素。
三、 魏、晋、前凉等朝的高昌屯田
高昌即今吐鲁番盆地,汉时为车师前王庭地,汉朝灭亡后,尚有留居的内地军民。魏、晋、前凉时期,高昌为西域戊己校尉驻地。高昌除却戊己校尉所属官兵开辟的屯田区之外,还有留居的内地百姓屯垦纳粮,当地军屯、民屯的规模不小。正因为如此,西晋戊己校尉马循曾两次率部讨平寇边鲜卑,甚至擒斩鲜卑近万五千人;前凉时西域长史李柏进讨戊己校尉赵贞,反为所败。这都反映出戊己校尉统辖兵力之强,后勤供给基础之坚实。
承两汉之余绪,魏、晋、前凉在高昌都设有西域戊己校尉,戊己校尉所属屯戍官兵开设有屯垦区。高昌屯田与楼兰屯田同样属于军屯性质。“前往高昌屯戍的兵士由楼兰派出,‘逃亡物故’情况呈报楼兰备案,这说明当时楼兰乃是中原王朝统治西域的政治军事中心。”而高昌作为西域戊己校尉的驻地,也是一与楼兰相为掎角的中原王朝控制西域的屯戍重地。
作为西域屯戍阵地之一的高昌屯田区,其军屯制度应与楼兰屯田区相一致。
高昌屯田官兵也以部为单位,一部之屯兵由部将统辖管理,从事屯田。有的学者认为,唐代吐鲁番文书中记载的部田,可能与曹魏屯田曾设典农部机构有关,当时有“典农部桑田”等名称;另外,从吐鲁番文书中统计出的三十多块“部田”,都与屯田或驻扎军队有关,这事实可以佐证部田与屯田有密切的关系,部田的渊源即屯田。
有的学者在对阿斯塔那与哈拉和卓出土的北凉时期文书进行分析后指出,高昌部兵北凉时又有“部隤”之称,“北凉占据高昌后,继续前朝之屯田,而以部隤充任屯作,此亦沿袭前朝‘部兵’之制而稍异其名。”在对文书中部隤的负担及生活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之后,得出了“至迟在北凉时期,高昌屯田已开始实行租佃制。因此,魏晋前凉‘部田’之原义遂日益隐没不显”。这是研究前凉高昌屯田发展趋势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魏、晋、前凉时期,高昌与楼兰同样,屯戍官兵应该也是从陇右、河西地区派出的屯戍边疆的正规军。但由于高昌地区自然环境条件较楼兰地区优越,交通地理位置更为特殊,当地自两汉以来留居的内地人口繁衍生息已有基础,而随着屯田区的建设与发展,移居高昌的内地军民日益增多,于是,屯戍官兵中自然会有一些当地应募者。《楼兰尼雅出土文书》1号载:
□穈五斛四斗稟高昌士兵梁秋等三人日食六升起九月一日
尽卅日
上引释读为中之“高昌士兵,”王国维先生释读为“高昌土兵”。田卫疆先生主编之《吐鲁番史》据王国维氏之释读进一步提出:“这应是对高昌土生土长者的称谓,当包括车师人和长期在高昌屯戍的汉兵后裔。高昌土兵的出现表明高昌有了类似州郡兵的军队,也是高昌地区人口数量增加,长期在戊己校尉管理下的必然结果。”这一认识显然具有一定的说服力。
四、魏、晋、前凉楼兰、高昌屯田的影响
魏、晋、北凉对西域的经营以及在西域的屯田虽逊于两汉,但楼兰、高昌的屯田却具有重要的意义与深远的影响。
1.支持了中原王朝对西域的军政管辖
魏、晋、前凉时期中原虽战乱频繁,但两汉以来对西域的经营已成为传统。魏、晋、前凉承袭两汉遗制,设立西域长史(西域都护)、西域戊己校尉,开府于楼兰、高昌,体现了自西汉以来西域作为祖国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以后历代王朝的共识,维护西域稳定与加强对西域的军政管辖已经成为历代王朝肩负的责任与义务。在中原战乱不断、政权更替频繁的背景下,西域长史(西域都护)、西域戊己校尉作为中原王朝在西域的军政管辖机构,能够持续设立,绵延不绝,这首先得力于魏、晋、前凉承袭了“汉武以屯田定西域”的经营模式。楼兰、高昌官兵长期屯戍边塞要地,持续开设屯田区,以屯田与戍边相结合,就地生产军粮,供给戍边官兵,有力地支持了魏、晋、前凉对西域的军政管辖,使自西汉以来中国中央政权对西域的管辖得以持续进行。同时,也保障了丝绸之路的通畅,加强了内地与西域乃至中亚地区的政治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
2.维护了西域及河西地区的社会稳定
西域民族众多,沙漠绿洲诸小国时有争端,以西域长史、戊己校尉率屯戍官兵驻防楼兰、高昌,就地生产军粮,军糈充足,士马强健,讨平反叛,和揖诸国,维护了西域社会内部的稳定。尤其是西域东北部临近蒙古高原,魏、晋、前凉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势力崛起,不断南下侵犯河西、西域,戊己校尉率官兵屯戍高昌,兵精粮足,不仅承担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西域的重任,而且进而维护了河西的稳定。如曹魏时张恭、张就连任西域戊己校尉,“父子并称于西州”,魏明帝青龙四年(236)九月,“凉州塞外胡阿毕师使侵犯诸国,西域校尉张就讨之,斩首捕虏万计。”晋武帝咸宁元年(275),“西域戊己校尉马循讨叛鲜卑,破之,斩其渠帅。”次年,“鲜卑阿罗多等寇边,西域戊己校尉马循讨之,斩首四千余级,获生九千余人,于是来降。”如果没有当地生产的足够军粮以保证后勤供给,这些军事活动的成功是难以实现的。
3.进一步加强了内地与西域的的联系
魏、晋、前凉时期在楼兰、高昌持续进行屯田活动,进一步将内地的先进生产技术与工具传入西域,促进了当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毋庸置疑的。值得注意的是,在西域戊己校尉驻地高昌地区,由于高昌屯田区建设的稳步发展,内地军民逐渐增多,前凉时期,“张骏分……敦煌、晋昌、高昌、西域都护、戊己校尉、玉门大护军三郡三营为沙州。”高昌与敦煌、晋昌同为郡治,充分反映出戊己校尉驻防地高昌内地军民增多的状况。高昌郡的设立是中国历史上内地郡县制首次在西域实行,也是自两汉以来西域戊己校尉长期驻防高昌,长期在高昌发展屯垦事业的结果。
史载,“晋咸和二年,至高昌郡,立田地县。”晋咸和二年(327)即前凉太元四年,前凉以“田地”名县,可知当地屯田区农业发展之影响,可知屯田的发展使得内地与西域的联系得到了空前的加强,屯田发展的结果是在西域东部地区确立了与内地统一的郡县建制,而且对以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前凉在高昌设郡之后,前秦、后凉、西凉、北凉都曾统治过高昌郡,见于记载的高昌太守,前秦时有杨幹、杨翰,后凉吕光则以子吕覆任西域大都护镇高昌,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出土文书中有西凉在高昌郡下设县、乡、里的记载,北凉曾任命隗仁为高昌太守。
沮渠氏北凉灭亡之后,沮渠无讳西走高昌,于433年改元承平,号凉王,以高昌郡为基础,建立了地方割据政权。“沮渠氏高昌大凉政权的建立……宣告了高昌国时代的到来。”此后,高昌又相继有阚氏、张氏、马氏、麴氏政权的兴起,这显然是自两汉、魏、晋、前凉等朝以来长期在高昌实行军队屯田加强内地与西域之间联系的结果。
原文链接